洞悉人性:在複雜關係中讓自己活成人間清醒

相似性原則:原來我們是同一類人啊

字體:16+-

有一句話說:“檢驗友誼的唯一標準,就是兩個人湊在一塊說別人的壞話。”

這無疑是一種調侃,但客觀來說,這句話也確實具有一定道理。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在生活空間、個人偏好、性格、追求上的相似點越多,雙方越容易接近,成為朋友的機會就越大。相反,如果對方是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就容易產生“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念頭,因而有了隔閡,疏了感情。

人之所以更容易與自己相似的人接觸,一方麵是與觀點相似的人共事時,更容易產生共鳴,得到對方的讚許,增加自我正確的安心感;另一方麵,相似之人在麵對問題時更容易達成一致,減少因觀點不同而產生的內耗。可見,這既是一種心理偏好,也是一種出於對現實利益的客觀考量。

為此,當你想接近一個人或者了解一個人時,尤其是那些平時比較難接近的人物時,不妨從兩個人的共同點做起,好好地“武裝”一下自己,創建出和對方相似的特征,進而激發與對方願意親近的欲望。

注意,我這樣說,不是鼓勵你去做一個溜須拍馬、善於鑽營的人,更不是讓你無中生有地迎合別人。每個人都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相處,但依靠假裝而建立起的共同點,終究會有戳穿的時候。能夠長久留存的東西,必定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

事實上,這世間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點哪有這麽容易,哪怕是一母同胞的雙生兄弟,也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的看法和做法都一致,更何況茫茫人海中兩個毫無關係的陌生人。我所說的共同點,其實是在某一方麵、某些地方有著相似點,能產生情感共鳴罷了。

好在人原本就具有多麵性,一個喜歡瑜伽的人,可能也有打拳擊的興趣;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可能也鍾愛旅行;一個喜歡喝茶的人,未必就不愛喝酒。要找到一個和自己有七八分相似的人實屬不易,但若想找到與自己有兩三分相似的人,卻並不是什麽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