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人性:在複雜關係中讓自己活成人間清醒

再好的關係,也要注意分寸與距離

字體:16+-

楊泓是某一美容產品的代理,為了給自己拉來更多的生意,她幾乎每天都在忙於參加各種社交宴會,而且極盡所能地去接近別人。隻要知道哪位親朋好友有困難,她就會主動去幫忙,即便有時對方百般推辭,她仍表現得十分熱心。

例如,一個平時偶爾有往來的大學朋友婚前意外懷孕了,楊泓得知後比當事人還著急,不停地詢問“你到底打算怎麽辦”,還主動幫對方聯係醫院;鄰居和丈夫正在鬧離婚,楊泓每天下班後就前往對方家中勸解……

楊泓這樣做本是好意,但當事人不但沒有領情,反而抱怨楊泓太過熱情,讓人很有壓力……就這樣,周圍的親朋好友,有什麽事情也不敢輕易讓楊泓知道。楊泓的朋友越來越少,生意並沒有多大改觀,還一度停滯不前。

看到這裏,或許有人要為楊泓喊冤叫屈,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員的話,你需要好好了解下“人際距離”這一概念。所謂“人際距離”,是指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在大學的人際心理課上,我就了解到“人際距離”分為兩種:一種是空間距離,這種距離很容易理解,就是在一般情況下,兩個人相處時身體所保持的一個比較固定、比較平均的距離;另一種是心理距離,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想保留一個相對私人的空間,對外開放的程度取決於彼此之間的認同度有多高,感情有多深。感情越深,我們可以說心理距離越近。

那麽,空間距離是否和心理距離有所聯係呢?答案是“有”。

據我觀察,一般情況下,空間距離越近的兩個人,其心理距離也越近。當然,在特殊情況下,空間距離並不能完全衡量心理距離。比如,我們在公交車上的時候,人很多、很擠,每個人的空間距離都很短,時常會有“零距離”接觸的情況,但你不能因此就說公交車上緊挨著的兩個人感情非常好。但是拋開這些特殊情況不談,空間距離在一般環境下還是能很直觀地反映兩個人的心理距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