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

透過現象看本質

字體:16+-

洞察別人的心理狀態重要的社交能力,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人的社交魅力的核心能力。當一些人看到別人的行為時,不嚐試去了解對方的處境和感受,便從他的行為中判斷這是一個怎樣的人,然後急切地做出選擇。我們隻能遺憾地說,這樣的人隻能看到現象,卻無法了解現象背後的本質。

在我們魅力課題的研究中,曾經向參與者描述一個人的行為,然後請他們將這個人的資料轉述給另一位參與者聽。在轉述的過程中,有些人便不可避免地自發地加入了一些對於人物的性格和道德的主觀判斷(例如“他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家夥”),而有些人則主動地對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剖析(例如“因為他想競選州議員,所以對有權勢的人所做的壞事視若無睹”)。

在這項測試研究中,我們也調查了參與者與他的父母、師長、朋友和不喜歡的人交往的情況。最後我們發現,那些越傾向於做出性格道德判斷的人,社交能力就越差。與此相對應的是,越是傾向於做出內心剖析的人,社交能力也就越強。

內心剖析表現出來的就是洞察本質的能力,而道德判斷則往往基於一些表麵的行為和現象。主動地對他人做性格判斷和道德評價的行為,對一個人社交能力的發展是不利的。隻有嚐試去了解別人的內心感受,才對社交能力的發展有利。

為什麽會這樣?這關係到人們對於性格和道德的看法。

前者認為,人的性格和道德是不可改變的,每個人的道德水平和性格都會固定不變。他們說:“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在他們眼中,好人會好一輩子,壞人永遠都是壞人,而且世界上的人不是好人,就是壞人。非黑即白的思維主宰了他們的大腦。所以,在與人交往時,他們的注意力便集中在從別人的言行舉止中來推斷對方具備哪一種性格。一旦形成了看法,他們就會固定下來,並且不會輕易改變。這使他們在人際交往中非常被動,因為他們很容易產生極端的觀點,對人的判斷犯下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