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規:明清的腐敗與反腐敗

第五節 享樂:潘多拉盒子裏的魔鬼

字體:16+-

“進貢”是專製時代的一項定製。《尚書·禹貢》雲:“任土作貢。”也就是說,各地官員以及各藩屬國以土特產貢獻給天子,既滿足了天子之需,“致邦國之用”,又溝通了上下感情,所以皇帝和各地大臣都樂此不疲。

從一定程度上說,清代皇帝的生活質量與貢品直接相關。

和我們的想象不同,皇帝雖然富有四海,卻並不能任意支配國庫來滿足個人消費。清代是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治理水平最高,皇帝整體上自我約束能力最強,也比較節儉的朝代。比如許多人都到明十三陵和清東陵、清西陵去玩過,一對比就看出來了。清代的皇陵,整體上,都比明代的規模要小,沒有明代的氣派。再比如,明代太監的數量,一度達到十萬人之多,而清代呢,多的時候也不過三千人左右。

因此清代國家的收入和皇帝個人的收入,從順治初年開始,就是嚴格分開的。順治初年,清王朝設立了一個機構——內務府。這個機構是服務於皇帝個人生活的,相當於皇室的大管家。國家的收入入國庫,由戶部,也就是財政部來管。而皇帝個人的收入,歸內務府來管。也就是說,從那時開始,皇帝就有了自己的固定工資,收入來源固定化了。

那麽清代皇帝的個人收入,都從哪裏來呢?主要來源於三個部分:第一,皇帝在各地有皇莊,這些皇家莊園每年出產的東西,是皇帝的主要收入。清代的皇莊主要設在北京附近和東北地區,相當於清代皇家的“特供農場”,生產優質無公害的豬羊雞鴨、瓜果梨桃和大量蔬菜,供皇家日常基本消費。第二,內務府通過經商、放貸等方式,為皇帝創一點收。第三,就靠各地給皇帝的進貢和“報效”了。

因此,大清帝國財政的蒸蒸日上並不能直接保證皇帝日常消費水平的水漲船高。一般來說,由於皇家莊園的規模有定製,內務府經營水平也有限,不管國家稅收如何迅速增長,皇帝個人的收入卻是基本固定的。皇帝要滿足其日益高漲的物質欲望,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就是收受貢品。奢侈品的消費更是如此。一是皇帝沒有錢大量購買;二是體製所限,皇帝直接派人到市場上與商人討價還價購買奢侈品,顯然不妥。更何況,喜愛奢侈品,一直是帝王守則中的頭等禁忌,不可為民眾所周知。所以官員們進貢與否、進貢多少、貢品質量如何,直接決定著皇帝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