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如潮水一般撤退,如山崩一樣潰敗,即使總指揮洪承疇喊破喉嚨,也無濟於事。
戰之不勝,守之無望,趁夜突圍是唯一的選擇。但是,六大總兵的突圍,卻猶如飛蛾撲火,活一人要以死百人為代價。
洪承疇的身邊,隻剩下玉田總兵曹變蛟、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和遼東巡撫丘民仰。清點人數,6萬人馬,已不足1萬。
洪承疇帶著曹變蛟、王廷臣、丘民仰及1萬殘兵,撤入鬆山城。
1641年9月26日,皇太極把他的中軍大帳移至鬆山城下,並命人在城外四麵挖溝,依然采取圍而不攻的戰術,把鬆山變成第二個錦州、第三個大淩河城,恭候城內明軍糧盡援絕,自動投降。
斷糧的1萬明軍,若想依城與清軍長期抗拒,神仙也辦不到。洪承疇思索再三,決定帶領城內殘兵分道突圍。
明軍血戰一日,無果而終。
如同困獸的曹變蛟不甘坐以待斃,決定破釜沉舟。他放棄乳峰山的營寨,帶麾下人馬衝擊鑲黃旗鼇拜陣地1次,衝擊正黃旗巴布海陣地4次,均未成功。怒火中燒的曹總兵,帶領一半人馬直衝皇太極的禦營,殊死一戰,舍出破頭撞金鍾。
怎奈雙方實力懸殊,曹變蛟負傷,不得不撤回鬆山城內。
皇太極見自己的禦營被衝擊,險些被曹變蛟的一半殘軍得手,羞惱成怒,嚴厲懲罰禦營防禦負責人、內大臣布延,其他負責人論罪斬首。
隨後,皇太極命令清軍立即在鬆山城外挖壕溝,防止明軍再次乘夜突圍。
鬆山城內,僅剩下薊遼督師洪承疇、遼東巡撫丘民仰,兵道張鬥、姚恭、王之楨,通判袁國棟、朱廷榭,同知張為民、嚴繼賢,總兵王廷臣、曹變蛟和祖大樂。這些人望著城外深不可測、寬不可越的壕溝,能做的,隻有等待援救,或者等死。
9月30日,吳三桂、王樸率領殘部從杏山城潛出,逃向寧遠,遭到等候多時的清軍伏擊,敗走高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