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京十五日

寫在故事旁邊

字體:16+-

給小說加注釋是一件特別傻的事兒,但我又總是忍不住。

一方麵,我希望讀者能在故事中體會到樂趣;另一方麵,也有必要提醒他們,故事畢竟和正史不同。出於責任感,我必須把兩者都呈現出來,由讀者自行判斷。

就從宣德皇帝的登基開始說起吧。

朱瞻基的登基過程,在曆代帝王中不算最複雜,但絕對是最匆忙的一次。

明太宗在永樂二十二年去世之後,太子朱高熾即位,改次年為洪熙元年。他甫一登基,就惦記著把都城遷回南京,並著手開始籌備。(朱棣的年號為“永樂”,廟號是“太宗”。一直到了嘉靖年間,才改為“成祖”。所以在嘉靖年之前,明人隻知有明太宗,不知有明成祖。)

就在朱高熾忙著籌備遷都事宜時,老天爺卻特別不給麵子。從洪熙元年的二月到五月,南京一口氣地震了三十次,密集到令人生疑。古人講究天人感應,如此頻繁的地震,是一個特別不吉利的征兆。洪熙皇帝無奈之下,隻好先派太子朱瞻基前往安撫。

朱瞻基離京之後,先至鳳陽拜謁皇陵,然後再抵南京拜謁孝陵。沒想到他離開後不久,五月十一日,洪熙皇帝在紫禁城中突然重病。

這裏用“突然”二字,並不誇張。根據《仁宗實錄》記載,五月十日他還在接見來自雲南的土官,沒有任何異狀。沒想到轉天就“不豫”了。洪熙預感到自己不行了,遂召見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黃淮、楊榮等人,由楊士奇草擬敕書,派中官海壽即刻啟程,趕去南京通知太子。

海壽是朝鮮裔,永樂年間就在內廷供職,這不是他第一次做這樣的事了。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北征途中在榆木川去世,也是他和大學士楊榮一起,急急忙忙趕回北京通知太子朱高熾。所以這活兒他很熟。

海壽剛剛離開京城,洪熙皇帝的病情急轉直下。五月十二日,他已從“不豫”轉為了“大漸”,當晚崩逝於欽安殿內。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