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

儒生開始瞎摻和

字體:16+-

漢文帝以後是漢景帝,漢景帝以後是漢武帝,直到武帝初年,大家夥兒還是習慣性地認為漢朝屬於水德。武帝甚至還進一步發揮,幹脆把劉邦設立天水祠的上邽郡改名為天水郡——三國時期蜀漢大將軍薑維就是天水人,要不是武帝搞了這麽一出,他原本該被稱為上邽人。

一直等到日曆翻到了漢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真正“撥亂反正”的人物才終於出現。當時正擔任太史令的司馬遷和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三個人一起上書給漢武帝,說現在的曆法亂七八糟,尤其咱漢朝得到天下之後還沒有改過“正朔”,所以得重新整頓和編製一下。

對於古代王朝來說,曆法可是大事兒,曆法直接關係到老百姓按季節播種收獲,也直接影響到朝廷對於農業問題的施政方針,而在那時候,農業問題是全社會最根本的問題。那麽“正朔”又是啥呢?一年之首就叫“正”,一月之首就叫“朔”,所謂正朔,就是說曆法以哪一月、哪一天作為一年的開端。傳說夏朝的時候,是以冬至以後第二個月為正月,算一年的開端;商朝給變了,以夏朝曆法的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夏朝曆法的十一月為正月;秦朝以夏朝曆法的十月為正月——所以這麽改來改去,大概是為了表示咱們跟前朝不同,有新氣象、新曆法吧。

所以按照規矩,漢朝替代了秦朝,也得改個“正朔”,當年劉邦那大老粗想不到這點,也沒人給他提醒,所以沒改,大家夥兒還是沿用著秦朝的曆法。可那時候天文學和數學都很原始,編成的曆法算定的一年,跟真實的地球繞太陽一圈,也就是“回歸年”多少有點兒差距。一開始差幾分幾秒不算什麽,但這種曆法用的時間長了,就能差出好幾天甚至一兩個月去,直接影響到春播秋收。所以曆代王朝經常會編定新的曆法,一方麵調整誤差,一方麵也越算越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