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哲學演講錄:實證

第4章 從曆史上看哲學是什麽[5]

字體:16+-

第二輯 中國哲學的線索[6]

我平日喜歡做曆史的研究,所以今天講演的題目,是《中國哲學的線索》。這個線索可分兩層講。

一時代政治社會狀態變遷之後,發生了種種弊端,則哲學思想也就自然發生,自然變遷,以求改良社會上、政治上種種弊端。所謂時勢生思潮,這是外的線索。外的線索是很不容易找出來的。內的線索,是一種方法——哲學方法,外國名叫邏輯Logic(吾國原把邏輯翻作論理學或名學。邏輯原意不是名學和論理學所能包含的。故不如直譯原字的音為邏輯)。外的線索隻管變,而內的線索變來變去,終是逃不出一定的徑路的。今天要講的,就專在這內的方法。

中國哲學到了老子和孔子時候,才可當得“哲學”兩個字。老子以前,不是沒有思想,沒有係統的思想;大概多是對於社會上不安寧的情形,發些牢騷語罷了。如《詩經》上說:“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這種語是表示對於時勢不滿意的意思。到了西曆前第六世紀時,思想家才對於社會上和政治上,求根本弊端所在。而他們的學說議論終是帶有破壞的、批評的、革命的性質。

老子根本上不滿意當時的社會、政治、倫理、道德。原來人人多信“天”是仁的,而他偏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是沒有意思的,不為人類做好事的。他又主張廢棄仁義,人於“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種極破壞的思想,自然要引起許多反抗。孔子是老子的門徒或是朋友。他雖不滿意於當時風俗製度以及事事物物,可是不取破壞的手段,不主張革命。他對於第一派是調和的、修正的、保守的。老子一派對於社會上無論什麽政治、法律、宗教、道德,都不要了,都要推翻他,取消他。

孔子一派和平一點,隻求修正當時的製度。中國哲學的起點,有了這兩個係統出來之後,內的線索——就是方法——繼續變遷,卻逃不出這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