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哲學演講錄:實證

第5章 幾個反理學的思想家[7]

字體:16+-

前年(1927)我在上海東亞同文書院講演《中國近三百年的四個思想家》,我舉了四個人代表這三百年中“反理學”的趨勢:(一)顧炎武,(二)顏元,(三)戴震,(四)吳敬恒。講演全文曾在《貢獻》雜誌第一卷裏發表過。本來我想把前三章放大重寫,加上幾個人,作為一部單行的冊子。

但一年多以來,這個誌願終不能實現。現在隻好把這幾篇講稿收在《文存》裏,改題為“幾個反理學的思想家”,表示這三百年中不僅是這四個人,我不過舉他們四人作為有代表性的例子罷了。

參看我的《費經虞與費密》(《文存》二集卷一,頁七五~三八)和《戴東原的哲學》(商務印書館出版)。

十九,一,廿八

一 引子

中國的近世哲學可分兩個時期:

(A)理學時期——西曆一〇五〇至一六〇〇。

(B)反理學時期——一六〇〇至今日。

理學是什麽?理學掛著儒家的招牌,其實是禪宗、道家、道教、儒教的混合產品。其中有先天太極等等,是道教的分子;又談心說性,是佛教留下的問題;也信災異感應,是漢朝儒教的遺跡。但其中的主要觀念卻是古來道家的自然哲學裏的天道觀念,又叫做“天理”觀念,故名為道學,又名為理學。

程顥(大程子,明道先生,死於1085)最初提出“天理”的觀念,要人認識那無時不存,無往不在的天理。人生的最高境界隻是體認天理,“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這是純粹的道家的自然哲學。

程頤(小程子,伊川先生,死於1107)的天資不如他的哥哥,但比他哥哥切實的多。他似乎受了禪宗注重理解的態度的影響,明白承認知識是行為的向導,“譬如行路,須要光照”。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方案,規定了近世哲學的兩條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