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哲學演講錄:實證

第9章 中國人思想中的不朽觀念[15]

字體:16+-

在今天的演講中,我預備把中國的宗教史和哲學史上各階段有關不朽或人類死後依存概念的發展情況提供一個曆史性的敘述。

這是一個冗長概括三千年的故事,但它的主要綱領卻是大致還算明確的。中國人的信仰與思想史可以方便地分成兩個主要時期:

(1)中國固有的文明時期(1300B.C.~200A.D.)。

(2)中國思想與文化的印度化時期,也就是,佛教和印度人的思想開始影響中國人的生活和製度以來的那一時期(約200A.D.~十九世紀)。

為了研究中國宗教與思想史(the religious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的學者的方便,中國固有的先佛學時期(PreBuddhistic age)可再約略地分成兩個主要時代:

(1)原始的中國主義時代(The Era of Primitive Siniticism),也就是商周民族的宗教信仰與習俗(Practices)的時代,對於這個時代,這裏擬用了“華夏主義”(Siniticism)或“華夏宗教”

(the Sinitic Religion)一詞(1300~700B.C.)。

(2)思想與哲學的成熟時代(700B.C.~200A.D.),包括老子、孔子(551~479B.C.)迄於王充(29~100A.D.)以來的正統派哲學家。

為了特別有關中國人思想中的不朽概念的討論,我們要問:

(1)關於早期華夏信仰有關人類死後存在的概念,我們究竟知道些什麽?

(2)中國正統哲學家對於不朽的概念究竟有什麽貢獻?

(3)我們要怎樣描述在長期印度文化影響下中國人的人類死後存在的觀念?

史學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就是晚近的偶然發現,以及後來在安陽對千萬片刻有卜辭的牛肩胛骨和龜甲有計劃的發掘。安陽是商朝最後一個都邑的遺址,依照傳統的紀年,商朝傳國年代是1783~1123B.C.(或據另種推算是1751~1123B.C.)。這些考古學的發現物是安陽(譯者按,這是指小屯村商代遺址)作為商代都城的大約二六〇年間(即1385~1123B.C.)的真實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