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唐朝历史系列(全2册)

第33章 出行购物篇

字体:16+-

第十七节 走,咱出门逛街去

关于唐朝的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基本就讲得差不多了。窗外有鸟儿在唱歌,像是在说太阳底下的空气咋这么好,瞧把它们给欢快的。

既然这样,咱们也出去逛一逛。一直说要带你们到长安城里来看看热闹的,我也得兑现这个承诺呀。等一下,我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假如你真的想要回到唐朝的长安逛一回街,还是要做些准备的。

“你吃了吗?”No,No,大唐不兴问这个

出门逛街以前,我总得先教你几个起码的社交礼仪吧,不然你见了人就问:“你吃了吗?”这当然是不合适的。纵然你朝人家挥挥手,俏皮地闪着你的大眼睛来句特别撩人的“嗨”,大唐人民也不知道你说的是啥呀。所以在出门以前,咱们还是先恶补一节必要的社交礼仪课吧。

先来说说这个见面礼。

现代人见了面喜欢握手,这本来是外国人的礼仪,是在辛亥革以后,才在咱们中国兴起的,用以代替见面就下跪的封建礼仪。但实,咱们中国也有很多很好的见面礼,未必都像跪拜那么封建又那麻烦,比如叉手礼。

叉手礼兴起的时候比较早,大概汉朝就已经有了。不过在大唐,平常人见了,还是喜欢双手交叉在胸前打招呼,通常是身份低的向份高的行礼。比方说,你走在街上,遇到了你邻家的张二叔,不用大动干戈地就地跪下磕三个响头,这样可能会引起围观的,你张二叔会觉得好尴尬;不如双手叉于胸前行个叉手礼,张二叔就已经会夸是个好孩子了。

但是如果你到了单位,对于你的老板,那这个叉手礼就略微显有些应付了。这个时候你要学习另一种礼仪,叫“唱诺”,就是两手恭恭敬敬地合抱于胸前,同时低声地唱个“诺”字。这种礼仪是从朝兴起的,但到了唐朝依然盛行,你一定要学会呀,不然见了你的司大大咧咧的,小心他会不高兴。

在唐朝最隆重的礼仪就是跪拜礼了。

古时候的人没有凳子,都是席地而坐,膝盖着地,屁股坐在脚后跟上。这在咱们今天看起来已经是“跪”的姿势了,但是古时候,这才是标准的坐姿。而屁股离开了脚后跟,把腰直起来,那才是跪了。

至于说“跪拜”的形式,可就多种多样了。

比如顿手拜。这个有的时候我们会在电视上见到,跪在地上,双手放于额头上,慢慢地俯下身体。叩头的时候,头是放在手上的,称为“顿手拜”;还有一种“稽首拜”,就是直接用头着地。这些都大礼,非重要的场合不用这么兴师动众。即使是重要的场合,这么兴师动众地行礼,那也是男人们的事儿。在唐朝,女人不用这样行大礼。可能是因为唐朝出了一位女皇帝的原因吧,她太知道女人梳个头发有多不容易,这一会儿下跪一会儿磕头的,别把好不容易梳起来的头发给弄乱了。所以唐朝的女人行礼,方便跪的时候跪下来,作个揖就可以了;如果不方便跪,那就不跪了,拱手弯腰鞠个躬也成。

好了,见面礼说完以后,咱们再来说说你的开场白。如果在马路上遇到了一个帅哥美女的,你可怎么去跟人家搭讪呢?总不能吹个口哨就算是拉上关系了吧?

什么,你说那就直接叫“帅哥”?这主意是不错,只可惜我怕大唐小伙儿听不懂。那就叫“相公”?别别,唐朝的“相公”是个专属名词,叫的可是当朝宰相一级的大人物,你在马路上随随便便地叫一个帅哥“相公”,你敢叫,他也不敢答应呀。

大唐对于男子通常的称呼是“郎”。同事之间,你可以叫他“郎”;夫妻之间,你也可以称你家亲爱的是“郎”;就连仆人,都可以称自己家主人“郎”。只是叫法与叫法略有不同罢了。

如果我们今天上街去,遇到了邻居家的一位“郎”,这位邻居姓李,在家里排行老三,那你就可以叫他“李三郎”。你和李三郎正说着话,西边又走来了你的一个对门,姓张,排行十一,那你就叫他张十一郎,这样叫准没有错。

这种叫“郎”的形式一般都是同事或朋友间的称呼,不过张十一郎的后面还跟着一个老仆人,你听他叫十一郎,那可就变成“郎主”了,带了几分尊重的意思。

这个张十一郎最近出了趟远门刚回来,在外面遇到了好些个新的事儿,所以你们说起话来没完没了的,你老婆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就催你说:“四郎,时间差不多了。”

是不是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她不叫你“郎君”更亲切呢?因“郎君”这个词在唐朝另有所指,是专门指那些贵家子弟的。你老叫你“四郎”,那才是带着几分亲昵味道的,因为你在你家排行老嘛。杨玉环叫李隆基就是这么个叫法,虽然俩人差了好几十岁,但环还是叫隆基“三郎”,听着多亲,这个就不用解释了,谁都知道李隆基在家里排行老三。

你一听你老婆叫你“四郎”,心里顿时跟灌了蜜一样,拱手向十一郎和李三郎告辞,转向你老婆:“走吧,娘子!”

别,千万别。在唐朝千万不要叫你家老婆“娘子”,你老婆听会不高兴的。你可以对大唐街道上任何一个年轻的美女称“娘子(包括伎),但一定不要这样称呼你老婆,她会觉得在你眼里,她大街上的那些女人没啥分别。

那么你该如何称呼你“老婆”呢?

我看,就叫老婆吧,这个没有错,别以为“老公”“老婆”这的称呼是现代人的专利,其实在唐朝,早就有人这么叫过啦。

据说唐朝有一个叫麦爱新的读书人,考中功名后就想停妻再娶但又不好意思开口,就写了副对联:“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他的妻子看到后,猜出了丈夫是嫌自己老了,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麦爱新一看,原来家里有这一个大才女,而且这联儿写得情真意切,自己怎么好意思去找小三便向妻子主动承认了错误。妻子啥也没说,又写了条:“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从这儿以后,大唐的夫妻之间,这老公、老婆的叫法就已经流行开了。所以你叫你亲爱的“老婆”一点儿也不奇怪,她心里高兴着呢。

开车?坐轿?还是骑马够威风!

关于在唐朝出门时要注意的几点礼仪咱们就算是恶补完了,现在我们就收拾一下准备出门吧。

在唐朝,出门不用开车,当然,也不用挤公交和地铁。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种出行方式呢?别急,听我一样一样地来介绍。

唐朝最时尚的出行方式是骑马。在唐朝,能拥有一匹好马,那就跟今天我能开着一辆宝马去上班的心情几乎是一样的。

唐朝人骑马不分男女,就跟我们现在的司机不分男女一样。“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那么时尚、那么爱漂亮的贵妇虢国夫人出门都骑马,可见这在当时的确是一种风尚。

骑马本来不是咱们大汉民族的风尚,汉武帝那会儿从西域引进了天马,虽然也看作宝贝似的,但那都是用来打仗的。真把这宝贝当作出行的工具,那还真有点儿舍不得。

说起来,这风气都是南北朝那会儿的北方游牧民族带来的。他们都是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对于马的热爱更是与生俱来的。

唐太宗就特别爱马,喜欢收集好马,最著名的就是“昭陵六骏”,都是他骑过的宝马。在他生前,这些马陪过他;他死后,他要这些马陪着他。所以就找人做了这六匹马的浮雕立在自己的陵墓旁边,可见他有多么爱马了。

这世上的事儿历来都是上行下效的,皇帝都那么爱马,当官的不跟着学吗?所以在唐朝,无论是出门上班,还是逛街访友,能骑着匹高头大马那就是相当拉风的事情啦。

但这并不是说,在唐朝,所有的人都是有马可骑的。骑马在很大程度上那是一种身份与财力的象征,这就跟咱们现在也不是人人都能开宝马一样。在唐朝,假如你就是个普通百姓,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够维持个生活,但还想要代步工具的话,驴和骡子也是可以替代的。

我知道可能你老婆觉得驴和骡子不好看,有失她大唐美女的儿,怎么办?你那么爱老婆,不行就给她雇顶轿子吧?

那你可就要辛苦了,真不知道你要花多少的时间,才能在唐朝到一顶轿子来,因为唐朝人基本上是不用这种交通工具的。

但是,唐朝有牛车啊。

除了马以外,牛车倒是唐朝标准的妇女出行工具。除此以外,上流社会流行一种特别舒服的肩舆,中间有个好像椅子一样的坐具,两根木棍儿撑起来,由两个人肩挑着,很像咱们现在常见的滑竿儿不过,在唐朝那会儿,肩舆多半儿都是给年老体弱的人准备的,就年轻人要坐,也是那些身份高贵的美女,一般的老百姓很少有人用。

但如果你真的爱你老婆爱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那你就大胆用,反正自己的老婆自己爱,管他别人说什么。

第十八节 唐朝也有大市场

一切就绪,现在我们就要去逛长安城的花花世界啦。老是在电视上看到长安城里店铺林立、美女如云的街景,尤其是晚上那一片灯火通明的璀璨,看起来其热闹的程度真是一点儿也不比今天的城市差。

不过我要再次提醒你,电视剧里的东西千万信不得真。

如果你真的去了大唐,你才会发现,街道上哪儿有什么美女,哪儿有什么商铺,就连个烧饼摊子都找不着,更别说那晚上的繁华了。你敢大晚上的在长安城里逛一圈,小心被当作坏人给抓起来。

难道长安城一夜之间萧条了?还是传说中的繁华全都是假的?

怎么会是假的呢?我怎么可能会带你看一个假的长安城呢?只不过,长安城的商业区与住宅区并不在一起,这叫作“坊市制度”。从汉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城市汉长安开始,城市布局上就一直实行着这个制度,居民住的地方和买东西的市场严格区分开来。住的地方叫作“坊”,买东西的地方叫作“市”。市分一东一西,你看,我现在给你说“买东西”的这个概念,最早就是从这东、西二市来的。

唐朝的东市在整座城市的中轴线朱雀大街以东,离兴庆宫和大明宫都不算特别远。那附近住的都是达官贵人,出售的商品也主要是服务于这些有钱有权的人家,至于我们这些普通百姓,还是去西市吧。西市的周围,住的都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那儿才是老百姓的超级大市场。

现在,我就带你去逛逛向往已久的大唐西市吧。

别怕没有钱,我家就是开印钞厂的

临出门以前,我又想起了一件事。那个谁,你就知道逛街,钱你准备足了吗?

你肯定一脸懵,带什么钱呢?当然是麻钱。唐朝的通行货币是麻钱,对,就是外圆内方的那种,俗称铜钱。

中国最早的铜钱不是唐朝才有的,早在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以前,秦国就已经在使用这种外圆内方的铜钱了。那时候叫“半两钱”,重量为十二铢,正好是半两(一两是二十四铢),所以就叫“半两钱”。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以后,把其他国家的货币全都废除了,就用了秦国的这种外圆内方的半两钱。

到了汉朝建立初年,朝廷对货币进行改革,重新设计了一种货币叫五铢钱,这种钱币占领了中国的货币市场整整七百多年,直到唐朝时期,才被另一种新型货币代替了,就是非常有名的“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真正使用的时间是从唐高祖的武德四年开始的,也就是公元621年,之后一直稳居大唐货币市场第一位。安史之乱之后,朝廷还发行过一种叫“乾元重宝”的货币,不过昙花一现,丝毫没有开元通宝在整个大唐金融货币界的地位。所以,在唐朝逛街,口袋装些开元通宝还是很有必要的。你说什么?带银子不是更好吗?唐虽然金银的确很值钱,但却不是流通货币,就好像咱们现在不能拿一块银子去超市买大米是一样的。

如果金银不能用,那这大唐的货币类型也未免太单一了,假如买个房子置块地的,得背多少篓铜钱才够用呢?

所以你如果想要做个合格的大唐人,还得学会使用并生产唐朝另一种货币,那就是绢帛。

在唐朝,用绢帛来作为货币使用,是受法律保护的。公元73年,也就是开元二十年,有一条法律规定说:“绫、罗、绢、布、货等,交易皆合通用;如闻市肆必须见钱(现钱的意思),深非理。自今以后,与钱货兼用,违者罪之。”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像绫、罗、绢、布这些全都可以和钱一块儿来使用,如果听说哪个商家说他只要现钱不要绢帛的,那是要吃官司的。

为了维护绢帛在钱币界的地位,到了公元734年,又有一条新的法律说:“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而布帛为本,钱刀是末,贱本贵末,为弊则深,法教之间,宜有变革。自今以后,所有住宅、口马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市价一千以上,亦令钱兼用,违者科罪。”这条法律在确定了绢帛合法性的同时,也规定了绢帛的使用范围,主要是用在大宗买卖上的,并且可以和货币同时用。尤其指出,绢帛的价值是在铜钱之上的。

我觉得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买房子置地,如果要拿麻钱支付话,那用的钱币估计要堆成座小山了,而质地很好的绢丝就不会占用那么大的地方。但如果说你只想买个胡饼,那麻钱就足以应付得了啦。若非要改用绢帛来支付,那么请问你准备给人家老板撕多大一条绢呢?一寸?十公分?你是让他拿回去当墩布条儿来用吗?

何况绢帛被你撕成了那么细小的条儿,基本就是废布一块儿了,估计一个铜钱都不值。因为唐朝绢帛的使用那也是有规定的,如果长度和宽度不能达到标准,那就是一块没有用的碎布头。但如果是整匹上好的绢帛,尺寸又合规矩,一定能值大价钱。所以在唐朝,娶个心灵手巧会织布的老婆可不得了,那就等于是你们家开了一间印钞厂啊。

唐朝人的超级大市场——大唐西市

大唐西市位于群贤坊和延寿坊之间的位置,紧挨着长安城最西面的金光门。

说起大唐西市的历史,早在隋朝的时候就有了,直到唐朝,大唐西市存在了三百多年。从咱们目前的商业竞争环境来看,哪一家商业集团再想要超过它这个年头儿,估计可能性不会太大了。

从外观上来看,大唐西市好像一座方方正正的小城似的,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是一座占地面积将近一平方千米的超级大市场。四面有高高的围墙,每面墙上各有两道大门。这八道大门两两呼应,连通成市场内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街宽16米,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大大的“井”字,整整齐齐地把市场划分成了一个九宫格,在这个九宫格里,排列着大大小小四万多家商铺。

每天正午时分,当太阳刚刚到达头顶的时候,随着开市的鼓声起来,这八道大门同时打开,西市开市了。

据说大唐西市里做生意的有二百多个行业,卖粮食的,有米行;卖布的有布帛行;卖木材的木材行……这些凡是叫作“行”的都是一些大的商铺,还有小店面的叫肆,如酒肆,卖酒的;口马肆,卖牲口跟奴婢的;凶肆,是卖丧葬用品的;饼肆,自然是卖饼的,么胡饼、汤饼之类的,这里全能买得到;还有些店铺,像金店,这做黄金交易的地方,如果你的手上有黄金,可以在这里兑换成现钱铁铺,是打铁的地方;饭铺,是卖饭的地方。以及什么药铺、陶铺、铁器铺等,总之行肆栉比,店铺林立,卖什么的都有,买什么也都有。

南大街张家楼,是整条街上最好的餐饮店,常接婚宴,多的候,能摆三五百人的宴席;市场的正中心有间大衣行,来这儿的都有钱的女人。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说,这里卖的都是名牌奢侈品,领着大唐女性服装的时尚最前沿。在这些店铺里面,最有特色的要是波斯邸了。

波斯邸是胡人开在大唐西市的店铺,这些胡人在当时有个名字作“西市胡”,他们沿着丝绸之路自西而来,经金光门进入长安城,就直接来到了西市交易。这些西市胡大部分来自回鹘、龟兹、大食及波斯这些地方。到了长安以后,有的就住在西市里,有的住在西附近的坊上。他们在西市的经营范围非常广,啥生意都做,不过最的还是珠宝和邸店,但他们做得最好的是酒肆。胡姬的酒肆,就是些西市胡在大唐餐饮业里的金字招牌。

除了这些来自西域的胡商以外,大唐西市每天还往来着五湖四海的客商,他们东西南北无所不至,各类货色啥都经营,在西市里赚了不少的钱。听我说得这么热闹,你是不是突然萌生了想要在大唐西市里面做买卖的想法?我就知道,只是……没有资金怎么办?

听,马上插播一段广告——找资金,上质库啊。

质库,说白了就是典当行。说得再通俗一些,就是办理抵押贷款的地方。别看唐朝早咱们一千多年,金融市场可是一点也不落后,这种信贷业务他们早就兴起了。只要有可以抵押的货物,你就能从质库拿到钱。那万一没有货物抵押怎么办呢?那就只能选择“公廨本钱”了。不过,有一点我可要事先说明白,这“公廨本钱”的利息相当高,通常的月利率都能达到百分之五到八,也就是说,你借一百块钱,到年底至少连本带息得还一百六。所以,这种贷款,还有个名字,就是“高利贷”。

什么?你说找贷款还是银行比较安全一些?那么能在大唐西市里找家银行办贷款吗?

大唐西市里的确有类似银行这样的机构,叫柜坊。不过我查了一下他们业务范围,还真没有信贷这一项。西市里的银行(柜坊)只办理存取业务。那些远道而来的客商,身上难免要带大量的财物,万一住店遇到个小偷小摸的怎么办呢?他们可以放心地把这些财物存在柜坊里,但别想让柜坊的老板付给你利息,相反,你的东西要存放在他那里,你还得给他付保管费呢。

不过,你好像并不需要在柜坊里存放财物吧,因为在你身上除了几个铜钱以外,估计啥也没有。如果真的想要在西市里做生意,那你只能寄希望于白手起家。可就这,你的雄心好像还挺大,还没咋呢,就先担心起万一你在唐朝赚个盆满钵满的,那么多的钱你可要怎么运回二十一世纪呢,这里又没有银行转帐啥的。

这你可就多虑了,唐朝的金融业远比你想象的要发达得多。客商真在西市赚足了钱,大可不必大包小包地拿车拉了往回运,你只需要把你赚的钱放在你们当地驻长安办事处,让他们给你开个字据,再回到你们老家相对应的机构直接提现就好啦,这个字据叫作“飞钱”。你看,这不就是现代人的转账支票吗?可问题是,在唐朝的长安城里,你能找到二十一世纪派来的办事处吗?就算真的找着了,他们给你打的飞钱,你回去以后,又该在哪儿提现呢?

看起来,纵然在西市真的赚了钱,也带不回去,算了算了,来一趟不容易,还是认真地吃喝玩乐吧。

没有电影的日子里,看出戏

不知道你有没有逛过今天的大唐西市,当然今天的大唐西市,是在唐朝西市的基础上重建的,没有了高高的围墙,但“井”字型的街道依然纵横交错。偶尔也能遇到穿着外域服装的“胡姬”,不过那都是西安妹子假扮的。

如今,在当年西市留下的街道遗址上还能清楚地看到车辙印,一道一道的,好像还能看到当年那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似的。

西市距离我住的地方很近,步行也就十分钟的路程。有的时候,周末我会同我家先生去西市广场上看那些穿着异域服装的美女们“胡旋舞”,或者在中影国际影城里看电影。有一天,当我们看完影走过西市风情街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觉得我两个真像是一千多年前刚在西市的戏院里看了一出戏的一对小夫妻。

当然,大唐人民是没有电影可看的,但是他们却看戏。假如我真的能带你们回到唐朝,咱们除了在西市上看热闹以外,一定还要带们去看戏。

唐朝人看戏,首选的场所是寺院。因为当时的寺院里流行一种唱艺术叫“俗讲”,这其实是一种由僧人们作为演员的脱口秀。他把佛经里的故事结合老百姓的生活,编成一种通俗易懂的变文,上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对于这种变文的喜爱程度不亚于今天的最喜欢听的相声。

不过比起这种变文来,大唐人民似乎更爱看“百戏”。

百戏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它和用于宗庙祭祀和朝会典上的正统音乐不同,这种流传于民间的艺术更通俗。早在秦汉时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到了唐代,这种艺术有了更长足的发展。尤其到了唐玄宗时期,这位皇帝不仅会当皇帝,他还是个艺术天才,除处理国家大事以外,唐玄宗还会一边谈着恋爱,一边搞艺术培训。园就是他办的最大的艺术培训学校,当时的很多艺术家都在他的这所学校里进修,最出名的大概莫过于沈妍与李龟年。

唐玄宗一直都非常关注戏剧艺术,关注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有年,长安城里演百戏,这位皇帝一听来了劲,爬到了城楼上就去戏,这戏整整唱了一个多月,他看戏的热情还没有减退,搞得文武官都觉得这太不像话了。

那么,那个时候的百戏都唱些什么呢?

据说有一出“钵头戏”,讲的是一个人的父亲上山被老虎吃掉了,他非常伤心,就去找老虎寻仇,经过一番格斗,终于把老虎杀死了。这是带人物、剧情的表演,还配合有音乐与舞台动作,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的戏曲艺术了。

还有一种“参军戏”。这戏最初是讲南北朝时期,有个参军犯了贪污罪,皇帝就让一个唱戏的演员穿上他的衣服,扮演成参军的样子受其他人的嘲弄,有点嘲弄那位参军的意思,所以带着些喜剧的色彩。后来慢慢地流传开以后,就形成了参军戏。

还有一些戏,虽然没有人物剧情,但却同样吸引人,比方说绳技,有点像走纲丝。这是今天杂技里的绝活,但唐朝就已经有人在耍了。

说着说着,耍猴的也来了。这是唐朝杂技表演中的“弄猢狲”。当时长安城里,靠养猢狲表演杂技的人很多。据说,有人就是靠着给皇帝表演耍猴子把皇帝哄高兴了,就赏了个五品官给他,这让天下一时有很多人都盼着能凭猴子飞黄腾达。“何如买取猢狲弄,一笑君王便着绯”,说的就是这件事儿。

除了杂技,魔术也已经进入大唐人民的娱乐节目了,像什么口中吐物、自断手足,看得人惊心动魄的;还有玩得更离奇的,有个出家人,吹口气就能变成尊佛像;还有人朝墙上喷口水,那墙上顿生彩画;更神奇的是,有人能把活生生的车马人物装进一只小小的瓶子里;还有人能在一只空空的盒子里瞬间变出满满的桔子来。这些魔术表演一点儿也不比刘谦玩得差,瞧把你看得目瞪口呆的,早都忘了己是在哪朝哪代了吧。

但是戏再好看,也得有个时候,别忘了你这是在唐朝,唐朝是有宵禁制度的。眼看着太阳就要偏西了,再不赶紧回家,坊上的大门关,你连露宿街头都不行。

所以到了这会儿,就是再舍不得,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