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人吃五谷杂粮,哪儿有不生病的
其实这本书,我是原打算上个月就全部写完它的,但是,上一篇文化教育篇还没写完,家里就有人生病住进了医院。
“有啥千万别有病,没啥千万别没钱”,这话只有在家里有人住院的时候,才感受得最真切。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全家都忙活在医院里。好在治疗效果不错,我这才有心情重新坐下来,跟大家伙儿继续聊聊唐朝的那些事儿。
医疗卫生这一篇,原先是大纲里没有的,可经过这一个多月在医院里的来来回回,我突然觉得很有必要让读者了解一下大唐人民当时的医疗状况。
唐朝人的“时代病”
人吃五谷杂粮,甭管唐朝人、宋朝人,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人,只要是人,就有可能生病。不过,说起来也奇怪,虽然都是病,但有些病在某一个时代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但换个时代可就不一定了,比方说往前推五、六十年,那个时候的中国人还挣扎在温饱上,不存在三高的问题,工作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也没听说过过死,但那个时候的肺结核,却是个要命的病;还有糖尿病,只要得上了,就等于宣告了只有等死的份儿。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对现代人的健康威胁最大的,怕是要数心血管病了吧?电视上整天各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广告,分分钟提着人们这种病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命健康的第一大隐患。而肺结核糖尿病,却早就可以被控制和治疗了。
那么回到一千年以前,威胁着大唐人民生命健康的又有哪些病呢?
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唐朝朋友圈里流行的一“连锁信”,其中一段内容是这样的:
……菩萨说今年八月九日太山崩,须九百亿,亦须九千亿牛。第一患死,第二卒死,第三生产死,第四不持斋死,第五肠肚热死,第六自绞死。今年禾豆熟恐无人收,度今年即好,信者写一通免身,写二通免合家,写三通免一村。若闻不写即灭门。……
这是在敦煌文书当中抄出来的一篇经文。别误会,这不是从印传进来的,这是大唐人民自创的一种劝善经文,号召大家都要传抄如果不传抄,往小了说,自己跟家里人要遭殃;往大了说,全村人都不得安生。这和咱们现代人朋友圈里流行的那种“若是不转发此条接,就怎样怎样”的帖子简直像极了。
当然我在这里可不是要传这封“连锁信”的,这信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提到了几种病,像什么卒死的、生产死的,看起来应该都是唐朝人最害怕生的病,不然也不会被用到这部手抄经里来。
什么是卒死呢?
南北朝时候有个大医学家叫陶弘景,他写过一本书,叫《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里面就讲到了这个卒死症,说“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意思是说,人的那一口气好像突然被堵塞住了,各个器官都不能正常工作。这其实就和咱们今天突发的心脑血管病十分相似。看起来,这个病是自古就有的,即便是一千年以前的大唐人民,也会被这种病困扰。
接下来咱们说说生产死。这是女人才会得的病。
古时候的医疗条件是很差的,女人生孩子那简直就是直接跟死神掰手腕,要不怎么说“人生人吓死人”呢?有很多妇女生孩子的时候,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而丢了命。南北朝时期,有个叫陈延之的医学家写过一个《小品方》,上面说“夫(生产)死者皆有三日也,故使妇人产,下地坐草,法如就死也……”看见没有,在那个时候,女人生孩子可真是做好了要赴刑场的准备了。
而其实在唐代,对老百姓的健康威胁最大的,还是流行的传染病。传染病有很多种,而最常见的是疟疾。
疟疾现在好像听得不是太多了,但在古时候,却是一种常见的病,一旦得上了,不仅有生命危险,而且还可能传染给其他人,所以死亡率和威胁度都极高。
和疟疾病同属于传染性疾病的,还有一种天行病,先期的症状腹泻、呕吐、发热,那个时候没有藿香正气水,病情难以遏制,很易要命。
另有一种传染病叫赤白痢。这种病最明显的症状是患者的粪便会夹杂有血和脓液,也就是咱们现在常说的中毒性痢疾。虽然这在在好像不是个什么要命的病,但是古时候,一旦得上就很难治好,以被列为威胁大唐百姓健康的杀手之一。
最后再介绍一种肿病。
你可能觉得,不就是个肿吗,这还能要了人的命?那你一定出生得晚,如果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他们肯定会告诉你,在咱们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好多地方的人还会得这种肿病,身上皮肤一压一个坑,好像长胖了似的,这其实就是水肿病。
水肿病的病因很多,肾炎、尿毒症、肝硬化、荨麻疹等都有可引起全身水肿。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与治疗,是真的会出人命的。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还有像什么风黄病症、血痈症、患腹症之类的疾病,也都是在大唐常见的疾病,并且分分钟都在威胁着大唐姓的健康和生命。
那么,用什么来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呢?放心,唐朝的医疗机构已经非常健全了。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没有医保的日子里,去哪里看病
应该这么说,能生活在唐朝的老百姓,其实还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从这一时期起,咱们中国开始出现了全国性的官办医疗机构。这是史无前例的。
唐朝的医疗机构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一个是太医署,是负责全国的医务和医学教育的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员。当然,那些为朝廷服务的禁军或者是宫女,也在太医署的服务范围之内。除此以外,国家一旦发生了大的疫情,太医署的官员也是要下基层为老百姓服务的。
另一系统是殿中省尚书局,这是皇帝御用的医疗机构,与老百姓基本不沾边。还有一个药藏局,则是为太子服务的,也与老百姓基本没有什么关系。
这三大系统构成了唐代的中央医疗机构,而各个地区也有官办的医疗组织,这些组织分别由医博士、助教和医学生组成。别误会,这里的医博士,可不是咱们现在那些坐在医学院教室里戴着眼镜读书的学生,他们是朝廷在各州设置的负责医疗工作的官员,助教是配合他们工作的,而医学生就好像他带的研究生一样,一边跟着医博士学习给病人看病,一边在看病的过程中锻炼提高。
但医博士和医学生加起来的人数总是有限的,就拿太原府来说,当时的配制情况是这样的:医博士一名,助教一名,学生二十名。这哪儿能满足得了老百姓求医的需要呢?
别急,千万不要发愁,大唐的医疗福利机构远不止这些。“养病坊”的出现很好地填补了这一不足,而且有唐以来,一直长盛不衰。
什么是养病坊呢?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大唐政府为那些根本不起病的老百姓设立的福利医院。这些医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都开在寺院里,而这些医院的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大部分也都是出家人担任的。
那么,养病坊是打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有一本书叫《续高僧传》,里面记录了一个叫智严的出家人,了以后就住在石头城一个叫疠人坊的地方。他在这里一边讲经说法一边救助那些住在这里的病人,最终他自己也是在这里圆寂的。
这是贞观年间的事情,而这个疠人坊,据学者们研究,是一个专门供麻风病人养病的地方,这其实就和养病坊的性质比较接近了。
而和真正的养病坊有关的故事,记载在《太平广记》里。说的武则天时期,长安有一个叫洪昉的出家人,在寺院里辟出一块空来,建了养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这事儿后来让武则天知了,倍受感动,于是开始由政府出钱,兴办悲田养病坊,收留很多看不起病的穷人,甚至还有乞丐。
到开元以后,悲田养病坊开始推行到了各州各县,这让很多穷的百姓开始有病可医,再也不用为生病发愁了。
那么你现在一定很关心,去这样的养病坊看病,会不会很贵呢?应该这样说,养病坊是穷人的医院,基本属于国家福利性质的,经来源也是靠政府补贴,所用的物品由国家供给,因此病人不需要承那么大的医疗费用。
这样听起来有没有让人心生羡慕呢?
要当名好医生,不学习可是不行的
养病坊虽然能够为大唐百姓提供一定的医疗福利,但是有一点,这些养病坊多是设在寺院里的,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也都是由出家人担任的,这些出家人对于医学多少都是有些了解的。但是,真正科班出身的医生,却要老老实实地去读“医科大”——唐朝的太医署。
太医署算得上是唐朝最高的医学学府了,在这家学府里求学,你得先选好了专业,每个专业会有不同的“导师”来授课,比如医博士,他主教的是内科、外科、儿科、眼耳鼻科和拔罐科。这里面最难学的要数内科了,学制是七年;外科和儿科学制五年;眼耳鼻和拔罐两年基本就可以出师了。
而针博士主要是教针灸的。针灸是祖国医学的精华所在,几根又细又小的银针,只要找对了穴位,啥样的毛病都能给解决了。但是这个本事可不好学,万一穴位没找准,一针扎下去搞不好就会出问题的。
还有一个按摩博士,他是教人通过按摩人体穴位的方式来治疗疾病的,跟现在桑拿房里那些按摩小姐的那一套完全不一样。学会按摩博士的那一套功夫,用处特别大,比方说,要是有个跌打扭伤啥的,肯定可以手到病除。
还有一个禁咒博士,这个听起来有点玄,因为他是靠念咒语来给人解除病痛的。这是道家的功课,可不是我这俗门子弟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不过道家与医家历来相通,好些民间的疾病,都是靠一些道术的丹药治好的。可见禁咒博士的功课,也不是虚传的。
要想在太医署做一名合格的学生,需要学习很多医学书籍,最本的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脉经》和《甲乙经》。
《神农本草经》是汉代的一本医书,里面记载了三百多种中草的用法与疗效,据说是那位尝百草的神农氏传下来的,一开始只是医药界口口相传,到了汉代才集结成书。这本书别说是唐朝那会儿医科学生,就是到了今天,研究中医的人都还在学习呢。
《黄帝内经素问》,听名字就知道,是咱们的老祖宗黄帝创的,当然这只是个传说。这本书真正的成书年代应该在春秋时期,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而切脉又是最不可少的,所以,在唐朝要想当名好医生,《脉经》是非学不可的。《脉经》不仅对人体各种脉做了具体地描述,而且还收集整理了很多诊脉的方法、脉象反应的理等重要文献资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中医学著作。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甲乙经》,它的全名叫作《黄帝三部针灸乙经》。这下你就全明白了,这是一本讲针灸学的书。听起来好像是我们的老祖宗黄帝创作的,但其实这也是个传说,这本书的成书间大约在曹魏时期,但也算得上是一部古老的医书了。
现在问题来了,是不是想要学习这些医学著作,就必须要上太署呢?答案是未必。
有句话说,高手历来在民间,尤其是我们的中医学,有很多人家世代学医,爸爸教儿子,儿子再教儿子的儿子,他们的医术水平一儿也不比皇上身边的御医差。还有很多人虽然没有出生在医学世家但却机缘巧合地自学成材,著名的孙思邈就是个例子。
孙思邈属于典型的久病成医。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小时候身体不好,家里为了给他看病,花了很多钱,后来实在掏不起医药费了,他就自己琢磨着给自己开方子、试草药,结果慢慢地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位药王。孙思邈还写了一部医学巨著《千金方》,被誉为是第一部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在世界医学史上都很有影响力。
有唐一代,像孙思邈这样自学成材的医学家还有很多。
有一位名叫甄权的医学家,他活了103岁,是大唐寿命最长的一位医学家。这大概与他的养生之道有关,就连唐太宗都曾亲自登门,向他请教养生之道。不过,他最大的成就,其实还是在针灸方面,他撰写的《脉经》《针方》对后来的医学影响非常大。
另有一位叫王焘的,说起来,他原本还是个当官的,但他仕途不顺,被贬到了南方。那时的南方比不得长安的繁华之地,尤其缺医少药,当地的百姓求医问药非常麻烦。于是这位父母官就凭着他自己积累的医学常识,又到处查找资料,终于写出了一部特别了不起的医学巨著——《外台秘要》。这本书收录了大约有六千九百多个实用的药方,这是个了不起的功业,所以直到今天,这本书在医药界还备受推崇。
第十六节 病要治,更得防
前面介绍唐朝时对百姓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的一些疾病时,到最多的就是传染病。
不仅是唐朝的老百姓,其实不管啥时候,只要一提到传染病,谁听了都害怕。前两天约一个朋友喝茶,她来的时候竟然带着她十岁小女儿。那一天是周二,正是孩子应该上课的时间,我很奇怪她么把女儿带出来了。她担忧地说:“学校有流感,怕给孩子传染了。”
你看,一个小小的流感,我的朋友就担心成这样,更何况那些有可能要人命的传染病呢。不知道你是不是还对十几年前的那场非典有印象,我记得那时候好多人连班儿都不上了,整天手里拎个消毒壶走哪儿喷哪儿,好像啥都带着病菌似的。这也难怪,疫情猛于虎,那可是能要人命的。
那些躲都躲不掉的“疫”
其实说起来,传染病一直都是历朝历代政府心头的一块病,大唐也不例外。你可千万不要以为,一场疫情造成的结果,不过是丢失一些生命这么简单的事情(当然,这本身也已经不是小事了)。如果疫情得不到控制,往小里说,它会直接危害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往大里说,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个不用看唐朝,十几年前的那场非典就是典型的例子。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除了卖口罩和消毒水的以外,很多店铺都关门不做生意了,街道上冷冷清清。每天都人心惶惶,谁还有心思搞经济建设啊。
好在我活了几十年,也就遇到了那一次。不过如果时间往回倒推一千来年,那时候的唐朝,疫情可是时不时就会来闹一次的。翻开《两唐书》,我们随便摘录几段,就能看出来整个大唐疫情发生的频率: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关内河东大疫;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三月泽州疫;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夏谷泾徐戴虢五州疫;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夏,潭、濠、庐三州疫;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庐、濠、巴、善、郴五州疫;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卿州大疫;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三月楚州大疫;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六月关中初雨,麦苗涝损,后旱,京兆、岐、陇螟蝗食苗并尽,加以民多疫疠,死者枕籍于路,诏所在官司埋瘞;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是春,自京师至山东疫疾,民死者众;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夏,自京师至山东、河北疫死者千数;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是岁,江东大疫,死者过半;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是夏,淮南、浙东、浙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
……
看这个记载,疫情发生的频率很高,几乎每过几年就会有一次,要么“死者众”,要么“死者千数”,听起来实在吓人。再看看每次疫情发生的区域,几乎都会遍及好几个州府。可以想象,当时的百姓,真是受够了疫情的苦。
为什么这些疫情会这么频繁地发生呢?这跟当时的自然条件和会状况直接相关。
有句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古时候的人们对于自然灾的预防与控制能力都比较弱,所以自然灾害会很多,像虫灾、水灾、旱灾之后,自然环境被破坏,病菌马上见缝插针地就开始祸害起了。
战争也是造成疫情的另一大重要原因。古时候打仗,经常都是途跋涉的,往往从南方行军到北方,或者由北方行军到南方,气候的变化常常让部队里的士兵身体不适,也就是水土不服,这容易滋生病菌,导致疫情的发生。
当然除了这些以外,当时人们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与居住环境也是造成疫情大面积泛滥的原因。那么面对疫情,政府都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疫情呢?
那些来自朝廷的关怀
疫情这么严重,过几年就来一次,看着老百姓受苦,谁会最着急呢?是皇帝。皇帝心里其实比谁都着急。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个把老百姓的健康时时刻刻挂在心上的好皇帝,他知道民间疫情严重,于是亲自搞了个配方,叫广济方,是一个专门应对疫情防控的方子。他把这个方子下发到全国各地,让全国的老百姓都按这个方子防疫。
可是方子发下去以后,唐玄宗还觉得不放心,万一要是有人看不到,或者看到以后又忘记了怎么办呢?于是他又下了一道诏书:
朕顷者所撰广济方,救人疾患,颁行已久,传习亦多,忧虑单贫之家,未能缮写。閭阁之内,或有不知。偿医疗之时,因至夭横。性命之机,宁忘恻隐,宜命郡县长官,就广济方中逐要者,于大板上件录,当村坊要路榜示。仍委采访使勾当。无令脱错。
意思是说,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广济方,记住这个广济方,无论是乡间还是城市,各地的官员你们要把这个方子刻在路旁的木板上,好时时刻刻提醒老百姓防疫。
你看,这还真是个为老百姓操碎了心的好皇帝。
像唐玄宗这样关心疫情的好皇帝不止一个,文宗皇帝也特别重视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尤其关心疫情严重地区老百姓的生活,送医送药,下诏书减免户税,并且下诏要求地方官员处理好那些无人收管的尸体,防止再次传染。
除了这些细微的关怀以外,要想更好地预防疫情发生,其实更有效的办法,还是对医学常识的普及和教育,这一点,大唐的皇帝也想到了。再来看一条唐玄宗的诏书:
……开元十一年七月,诸州置医学博士敕。敕,神农辩草,以疗人疾,岐伯品药,以辅人命,朕全览古方,永念黎庶,或营卫内癕,或寒暑外攻。因而不救,良可难息。自今远路僻州,医术全无,下人疾苦,将何侍赖?宜令天下诸州,各置职事医学博士一员……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老百姓的健康问题实在是让皇帝感到很是担忧,于是便在各州设立医学博士一名,来促进该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
医学博士咱们前面提到了,他带着一个助手和一二十名医学生组成了当时官办的地方医疗机构,他们承担了各个地区的医疗教育工作,当然,同时也承担着传染疾病的防控工作。
讲到这里,忽然又想起了那位智严和尚。我们说他当时住在一个叫疠人坊的地方,疠人坊其实就是一个隔离麻风病人的医院。这其实是大唐政府对传染病防控的又一种手段——将传染病人隔离治疗。不用说,这当然对预防病情的蔓延与扩散,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从另一则记在《高僧传》里的故事,我们还能看到这种隔离医院的入住方式和供给:
收容疠疾,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給。
意思是说,被隔离在这些医院里的传染病人,男女要分开入住,病坊里会按时为他们供给饮食和药物。
传染病要治,更要防患于未然
有句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这个道理,其实在唐朝的时候人们早就意识到了。关于疫情,他们也早就想到,除了医药的防控以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
唐初有一位叫巢元方的医学家,他写过一本医书《诸候源病论》,其中就提出了饮食卫生的概念,指出人们食用正常的肉类食品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是一定不要吃那些患传染病死亡或吃了毒草死亡的动物,否则也会感染上病毒,导致死亡。
另外孙思邈的《千金方》里还提到了关于水净化处理的问题。这个办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将配好的药材沉到井里,以起到改善水质、防控疾病的作用。他说:
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得,三朝还滓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著药,辟温气也。
这是这位医学家从医学的角度提出的水治理措施,同时,孙思邈还提出了居住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系。他说:
……必在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如此得十亩平坦处便可构居……
这其实说的就是居住环境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背山临水,气候高爽,不正是我们现代人向往的田园生活吗?人少,污染小,空气又好,病菌自然就少,当然有利于健康。
但总有些人不可能离开城市去乡村生活,而且城市要发展,也不可能把人口全都迁居到乡村去,所以城市的环境卫生就不可忽视了。特别是城市的排污工作,一定要做好,否则,病菌就有可能从中滋生,影响人们的健康。
所以唐朝那会儿,首先就有一条法律规定,在城市里一定要注意环境卫生,谁家要是乱倒垃圾乱排污,那可是要挨板子的。不信可以去翻《唐律疏议》,里面就有一条这样的规定:
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看到了没,乱扔垃圾真的是要挨板子的。
好吧,就算垃圾可以自行处理,那么生活中的污水应该排放到儿去呢?别发愁,大唐的地下排污工程其实已经相当到位了,完全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看到当时的整体情况,从西安的一些唐朝遗址上也能看到当时的状况:在西安市东门外中兴路一带,曾经出土了唐代的排放生活污水与雨水的地下水道;大唐市遗址里,也有完整的地下排污管道。这些或许可以说明,唐朝的下排污设施已经相当完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