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唐朝历史系列(全2册)

第31章 文化教育篇

字体:16+-

第十三节 永远的唐诗

说起唐朝来,你觉得最有名的会是什么呢?是辉煌的大明宫?是穿得特别惊艳的大唐美女?是胡姬的酒肆?都不对。要叫我说,唐朝最有名的,当然是唐诗。

自打我还没学会认几个字儿的时候,我妈就教我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想要块儿糖吃,得先背个“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首不行,再来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我估摸着,每一个在中国大地上长大的孩子,差不多都被家里人像这样逼着背过唐诗吧?为了背诗,怕是打也没少挨过吧?

但你知道吗?莫说是背诗,就是写诗,这在咱们看起来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唐朝却是多数人的日常。随随便便在酒吧里唱个小曲,逗个闷子,说不定就能吟一首绝句或律诗出来。前面我说过,就连娶个老婆,都得作一首诗呢。

大唐人就是这么有文化。

唐诗,你真的懂了吗?

我周围有不少人也写古诗,五言、七言、绝句、律诗,时不时地就有人发个朋友圈,整整齐齐地来那么几句,偶尔还真能见到些有有样的,合辙押韵,很有几分古人的模样。我有时也写,兴致来的时候,冒几句:

人生快意何须酒,一盏清茶皆可休。

万里长风逐秋月,我随秋月散闲愁。

有一天,我那愣头愣脑的大侄子又跑进我书房来,看我在念书,不知怎地就想起来问了我一句:“最近咋没见你写唐诗?”

我只好放下书,心平气和地告诉他:“纵然打死我一百回,我不可能写得出一首唐诗来呀!”

诗这种文学体裁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那时候的人穿着兽皮做衣服,拿个弹弓在林子里打只鸟儿回来就能当饭吃。可即使是那样他们就已经学会了写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别看就这八个字,但这就已经是诗了。什么意思呢?意思是砍断了竹子,做个弹弓,然后装上石头去打猎物回来当肉吃。你别笑,这还真就是古老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里创造出来的诗歌艺术。你以为诗从一开始就只属于诗人吗?当然不是。咱就说《诗经》吧,那里面大部分都是劳动人民唱的小调。那还是周朝,朝廷里有一个专门负责采集这些民歌部门,他们没事的时候,就经常下到基层,去听老百姓干活的时候的歌,然后把它们收集整理出来,后来经过孔子删删减减的,就成了现在能看到的这部《诗经》了。

《诗经》里的诗和唐诗不一样,以四个字一句的为多,像咱们成天念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叫四言诗。

大约到了秦汉时期,国家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教人学习唱歌跳舞,这个部门叫作乐府。乐府要教人唱歌,就得有歌词。所以,就出现了一大批乐府诗。我念一句大家最熟悉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汉乐府里的一首《长歌行》里的句子。最早的五言,已经不同于《诗经》里的四言了。

再往后,七言诗就开始风行了。

其实七言诗出现得比较早,楚国大夫屈原的《楚辞》里,就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七言句子,后来魏晋的时候也有人写七言,但要说真正的流行,还是唐以后的事情了。

说到这里,你就已经知道了,不是所有的七个字一句,或者五个字一句,连成四句八句的那都是唐诗。后面还有宋朝人作的诗,明朝人作的诗,清朝人作的诗,比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虽然从形式上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一样的,但千万不要把它叫唐诗,因为它是清朝人做的。唐诗,仅仅只是唐朝人作的诗。

诗到了唐朝,又有新话题了。

唐朝以前的诗,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古风”,也叫古体诗。注意,虽然唐诗距离我们已经一千多年了,但它却有一个非常年轻的名字叫“新体诗”。为什么唐朝的诗会区别于以前的诗而被叫作新诗呢?因为唐诗开始讲究起了声律与对仗。这是一种作诗的技巧,是专门学习这种作诗技巧的人还真不好掌握。

咱们先说声律。新体诗有着严格的声律要求,在一首诗里,哪一个字用平调,哪一个字用仄调,都是规定好了的,好像做游戏必须守游戏规则一样,如果用错了,是要被人笑话的。

接下来是对仗。对仗是相对于律诗而言的。

什么是律诗呢?从句子的多少来看,律诗要比绝句多一倍。绝句只有四句,而律诗是八句。像下面这一首韦应物的《夕次盱眙县》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除了句式与声律的要求以外,律诗最要紧的,是讲究中间两联须要对仗。在“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这一联里,“浩浩”对“冥冥”,“风起波”对“日沉西”;下一联“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也非常整齐,“人归”对“雁下”,“山郭暗”对“芦白”,一点儿都不乱。

当然,除了这些以外,律诗还有其他很多的讲究,不是三两句就能说得明白的,我在这里也只能点到为止了。但总归一句话,你千万不要以为,随便凑几句七言或五言连在一起,就说那是“绝句”或者“律诗”,没有一定的格律,基本只能算顺口溜,当然也可以叫作“打油诗”。

唐朝的诗人=男人。那是谎言

说完了唐诗,咱们就得来说唐朝的诗人了。

诗这种文学体裁发展到唐朝,那可算得上是真正的黄金时代了。为啥这样说呢?因为从隋朝开始,录取官员的形式发生改变了。在隋以前,你想要做官,是靠你们当地人推荐的,然后有人专门对你进行品评。你的人品、家庭出身、学识修养等这些方面考察完了之后,会给你一个综合的评分,合格了,保送;不合格,pass。这叫作九品中正制。

但是隋朝彻底改变了这种靠关系朝上爬的路子,想要做官,全凭你的本事——这就是后来的科考制度。

隋朝时间很短,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到了唐朝老李家人当皇帝的时候,虽然是他们亲手掀翻了隋朝的天下,但是他们觉得隋朝人搞得这个科考制度还是很给力的,能让太多埋头读书的有志青年得到大展宏图的机会,就继续沿用了这个人才选拔的制度。

那么科考制度考的是什么呢?化学、物理、代数、几何?错,大错特错。科举制度重点考的是你的文采。会不会解X+Y=Z并不算特别重要,重要的是你得会写“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样文采飞扬的句子。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写给一位著名诗人张籍的。这个张籍当时在朝里当官,是个水部员外郎而朱庆馀还是个刚刚到京城赶考的小菜鸟。当时流行赶考的书生在未进考场以前,得先让一些大家名家知道你以及你的文采,好让他在的朋友圈里替你宣传宣传。所以,你得先把你平时的诗文整理好了带在身上,到了京城遇到个能识人才的伯乐,赶紧递给他看,这在时叫作“行卷诗”。

朱庆馀认识了张籍以后,就把自己的一卷轴“行卷诗”交给他。张籍一看,大喜,这么好的诗,这么优秀的青年,随即就在他朋友圈里替朱庆馀张罗开了。可是朱庆馀还是觉得不踏实,考完后,又跑来找张籍,想问“也不知道我能不能考中啊”,但是又不便明说,于是作了这首“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七言绝句。啥意思呢?是说新媳妇头天过门,早上起来要去见公婆,心里有点吃不准,就问丈夫,也不知道自己的妆化得好不好。

多巧妙的构思,张籍一下子就听出他的意思了,当时也回了他首:“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歌敌万金。”意思是说,像你这样的水平,还有啥好担心的呢?

咱们现在高考,是以分数定成败。所以从幼儿园开始,家长们就跟疯了似的,紧紧地盯着娃娃们的成绩,多一分少一分都是要紧的儿。唐朝人看文采呀,所以唐朝的家长们,从小就培养孩子们作诗文的本事,唐朝有多少人奶牙还没有换完就能出口成诗的,多得数数不过来了。

在这种教育机制下,不多出几个诗人那才怪呢。所以,从初唐四杰的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到后来的大李杜(李白与杜甫)、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还有什么田园派的王维与孟浩然,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多得好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不过这些都不足为奇,这些人从小都是被当作种子选手去培养的,吟诗作对对于他们而言是必修的课程。然而女孩子就不一样了,科考不要女孩子呀,所以爹妈就觉得,一个丫头片子,能把针线活做好了,将来找个好婆家,那才是第一要紧的事情,至于作诗嘛,还是留给你的兄弟们去研究好了。

可是,偏偏就有那巾帼不让须眉的,唐朝的男诗人固然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可那些才貌双全的女诗人也是很了不得的。第一个就得说薛涛。

薛美女会作诗的年纪,大约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小学二年级。不要张大了嘴那么盯着我看,这是真的。可惜她命不好,早早地死了爹,后来沦落成了官伎。不过好在她认识了中年大叔韦皋。在韦大叔的照应下,薛美女很快如鱼得水,凭着高颜值与高智商,尤其是她作诗的高水平,一下子名声大起。这就难免引得一群男粉丝爱在她身边打转转,更有那些男诗人们,天天喜欢跟她你唱我和的。这下韦大叔不乐意了,一翻脸给了她个教训,直接贬到军营去慰边了。

薛美女受不了军营里的苦,写过一组《十离诗》,算是给韦大叔的忏悔信,像什么鱼儿离了池水,“不得清波更一游”;毛笔离开了手,“不得羲之手里擎”;什么鹦鹉离了笼,“不得笼中再唤人”等等这些吧,其实就是委婉地向韦大叔表示,我离开了你,的确很后悔。大叔心一软,就又把她叫回去了,只是两个人的关系再没有合,没过多久,大叔就暴病而亡了。

中年以后的薛美女遇到了她的第二段爱情——风流才子元稹,是一场姐弟恋,此时薛美女已经人老珠黄,而元才子还正意气风发虽然爱情很甜蜜,不过现实总是很残酷——这场爱情无疾而终。

晚年的薛美女每天独坐在小溪边,用红笺写好了诗,放入溪中,让它们顺水漂去。这笺是她自制的,尺幅的大小正好适合写一首诗,很是有些情调。所以也有人说,薛美女后来加入了造纸业,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她所创下的这“薛涛笺”倒是的的确确在中国文化上留下了非常美丽的一笔。

还有一位与薛涛一样好看,又特别会作诗的唐朝美女,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位被李亿的大老婆送去道观里的鱼玄机。“易求无宝,难得有情郎”就是这位美女诗人的真情之作。

真是幸福的女人都一样,不幸的女人却各有各的不幸。鱼玄机薛美女一样好看,和薛美女一样会作诗,也和薛美女一样没有遇到个能真心愿意爱护她一辈子的好男人。

鱼玄机写过“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的句子,什意思呢?站在大街上看着人家男人们都进了考场去考功名了,自己有这能诗能文的才学,可惜却是个女儿家。而整个大唐,像她与薛这样的女诗人还有很多,那首“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就是唐朝的另一位美女诗人杜娘写的;还有我们前面讲到过的那位偷偷爱上邻居家小哥的晁采姑娘,“侬赠郎丝衣,郎遗玉钩子。郎欲系侬心,侬思著郎体。”看,这么妙的句子,虽然不敢比李大诗人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魄,但却也玲珑可爱,把小女人那细腻婉转的心思写得多到位啊。所以说,在作诗这件事情上,“谁说女子不如男”?

唐朝人念诗,真的是用“关中话”吗?

陕西人有的时候很可爱,觉得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在我们家门口搞出了那么大的动静,长安城那么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谁能比得了,就觉得好像这样的荣光足以照耀几千年几万年似的。有一天在小区门口见一哥们敞着怀,正天南海北地跟人闲聊天:“这要是在唐朝,咱现在说的这话就是普通话。咋,李白杜甫念诗,用的都是咱这话。”

很多陕西人都这么以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们坚定地以为作者的原创是用陕西方言念出来的,因为他们坚定地相信,在唐朝那会儿,既然西安这块地方是“首都”,那当时的“普通话”自然就应该是关中话。

所以讲到这里的时候我是有些为难的,都是乡党,你让我告诉他们说我们这关中方言和人家唐朝的“普通话”压根儿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多打击他们呀。可你要是不让我说吧,实在是怕他们哪天又这么张狂着,拿关中话念的唐诗当作全国人民的典范,那我又得有多不好意思呀。

乡党们,唐朝的诗人可未必个个都是长安人呀,他们也未必个个都讲长安话。比方说李白,他是从四川来的,而要论起他的老家,那可是一竿子就戳到国外去啦。还有杜甫,是个河南人。孟浩然,是个湖北人。难道说这些人为了写首“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还”或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得先把长安话学会了吗?

可如果不是这样,那难道说,当时这些诗人在作诗的时候,都是南腔北调吗?当然也不是,唐朝也是有“普通话”的,但真不是关中话。这要说起来,话就长了,至少得把时间往前挪上几百年。那会儿还是司马氏的天下,他们的“首都”是今天河南的洛阳,他们那会的普通话,还是以洛阳话为基准的“洛下音”。后来,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看上了中原这块风水宝地,再加上司马氏家族自己也不争气整天窝里斗,这内忧外患的,洛阳就待不去了。他们想了个主意,拖家带口地纷纷往南边跑,跑到了今天的南京,在那儿又搞了个新廷,就是东晋。

这些从洛阳到南京的东晋士族们虽然是移民过去的,但那会儿现在不一样,南京发展远远比不上洛阳,所以这些从洛阳过去的人很有从中央到地方的优越感。他们照样说他们的中原话,本地人呢当然是吴侬软语喽。东晋是朝廷势力,他们说的话,在当时的吴人里,自然是官话。所以,也会学习他们、模仿他们。而这些朝廷势毕竟是到了人家吴人的地盘上,他们也不会把自己围个圈子孤独地过日子,所以很快,他们就开始与吴人通婚、做朋友。这样一二百年过去了,他们的语言与当地的语言相互融合,重新形成了一种新的言,就变成了带有洛下音的吴语。

后来,隋朝统一天下的时候,自然也要想到关于语言的统一题,要不然,满朝文武有打南边来的,也有打北边来的,你一言我一语的,谁也听不懂对方说的话,还怎么坐在一起工作呢?那么到底哪一种语言为标准的“官话”呢?

当时首先有人提出来,当然是要恢复到之前的洛下正音为标准。问题是,当时的洛下正音已经吴化了。那么就以留在北方的洛下音为准吧,但北方音也被游牧民族胡化了。这个争论僵持了好一阵子,最后终于确定,这个官话就以南去的一支洛下音为基础,再参考留在洛阳本地的北音,确定了一种十分复杂的音系,这就是后来的中古音。有一个叫陆爽的人,把这套音系写成了一本书,教大家来学习这种语言,这书的名字叫《切韵》。

《切韵》一经出版,在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以后,很快就在文化界得以推广。同时,国家号召所有的教育机构都用《切韵》为教材,要求全国各地的学生无论写诗作文,都以此为标准,这才是当时诗人们念诗的标准音。

所以,如果你对唐诗有那么一些了解,就会知道,在仄音里有一个入声,它不同于咱们现代汉语发音里的任何一个声调,非常短促,出生于北方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入声是如何发音的,但这个发音却在今天的吴音里还能找得到。

所以在这儿,我非常心痛地告诉我的陕西乡党们,大唐人民的唐诗,真不是用咱关中话念出来的,人家念的唐诗,是用南方人那唱着歌儿似的吴侬软语,而不是陕西人那吼秦腔似的长安调。

别打我,我说的是实话。

第十四节 这么有学问的唐朝人,怎么教出来的

听我前面说了关于唐朝人与唐诗的故事,是不是觉得他们还真是挺有文化的,一个乳牙都没换完的丫头片子,张口都能来几首文绉绉的诗,好想打听一下,她的妈妈是怎么教她的呀,都报了哪些兴趣班?平时都看什么课外书?学校里教些啥课程呢?

我知道这让你一下子就对唐朝的教育模式感兴趣了,是不是也想着照着他们那培育种子选手的标准,来培育一下你们家的小朋友,将来说不定也能成个大诗人大文豪啥的呢?没有问题,我现在就满足一下你的这个小心愿,带着你去唐朝的课堂上看看,那时候的老爸老妈是怎么开始他们孩子的启蒙教育的。

教育,得从娃娃抓起

我以前和我一个闺蜜聊这个话题的时候,她的感慨就特别多。她说:“唐朝的孩子幸福啦,都不用报书法班,从小写字就用毛笔;你再看人家,一上学就念《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而我们现在要想学这些,还得去报个国学班。”

可是你知道吗?就算在唐朝,那些老爸老妈想给他们的娃娃们花钱报个兴趣班学这个,那也学不来呀。因为这些都是唐朝以后才出来的儿童教育读本,你让他们上哪儿学去呢?

那唐朝的娃娃们都学什么呢?

最通用的读本是《千字文》。这本书的成书时间是南北朝时期,离唐代并不算特别远。《千字文》里面收录了整整一千个汉字,被写成韵文的形式,念起来特别好听:“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不教这个,后来二十好几岁了才补学了这一课,比起唐朝那些刚上学的娃娃们,我还真是和人家差好远呢。

还有一本书,叫《急就篇》。这是汉朝人编的一本书,作者叫史游。请注意啊,我在这里说的“急就”可不是医院里面的“急救”,这个“急就”大概是说,能让孩子们很快地掌握一些知识要领的意思,有点速成教材的味道。

《急就篇》里给娃娃们讲了许多这世上能够经常接触到的各种名物,像什么衣服啦,动物啦,植物啦,还有人体的各个器官等。娃娃们根据这本书不仅能够学到很多生活常识,还能认识好些字。

还有一本教材叫《蒙求》,唐朝人自己编的,为的是让娃娃们认字,但编得很美。“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孔明卧龙,吕望飞熊。杨震关西,丁宽易东。谢安高洁,王导公忠……”是四个字一句的韵文,念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这本教材不仅是教娃娃们认字的,还教娃娃们知道好多历史典故。

与《蒙求》类似的,还有一本《兔园册》,也是唐代的一本启蒙教材,同样是用对偶的句子,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把一些经史知识入浅出地教给娃娃们。因为内容非常浅显,所以在唐朝几乎家家都一本这样的书。

说了这么好几种教材,怎么听上去都像是语文类的,唐朝不教娃们数学吗?咱们前面就说过,科举制度是以考文采为主的,这使中国的整个封建时代一直重文不重理。所以你看,人家外国人坐在果树底下就能思索出个地球引力来,但中国的书生坐在树底下,他能只会给你写首诗出来。

但这也并不表示说,除了语文以外,咱们古时候的课堂就不教的。听,唐朝的娃娃们就已经开始在背乘法口诀了。虽然说科考考是文采,但基本的数学知识,大唐的教育也绝不会放松,不然连数不识,跑到京城那么远的路,想吃口热面都不会和店家算钱,那可么好?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另一本教材——《太公家教》,这一本是教孩子们学规矩的书。比如“得人一牛,还人一马”,又比如“一为师,终日为父;一日位君,终日为主”,还有什么“居必择邻,近良友”“他篱莫越,他事莫知;他贫莫笑,他病莫欺”,全是做人的道理,很像我们现在的思想品德教材。

除此以外,还有一堂最重要的写字课,就是我那闺蜜说的,他们从小就练毛笔字。这个没有办法,大唐那会儿没有硬笔书法,要想字只有毛笔,他们从小就练,还有专门的练字帖:“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这二十五个字,被中的小朋友写了上千年,一直写到了民国,写到了鲁迅的年代。想起来了吗?鲁迅的笔下就有位“上大人孔乙己”,这名字就是打从这帖子来的。清朝的时候因为非常崇拜孔老夫子,为了避讳他名字里面的“丘”字,就把“丘乙己”改成了“孔乙己”。现代人只记得鲁迅笔下的那位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却早把这个教娃娃练字的字帖给忘记了。

不过听说最近有一位小学老师已经在提倡,给娃娃们教字,就从这二十五个字开始,因为这二十五字虽然简单,但却基本上包含了汉字的所有笔画。我拿起毛笔,把这二十五个字挨个写了一遍,别说,有的字我还真是写不好,比如“乙”,比如“九”,还有“也”,写得真难看。在这个方面,我是真比不上唐朝的小朋友。

唐朝的学校

现在问题来了,唐朝小朋友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这些教材的呢?

在唐朝,小朋友上学的年纪没有统一的规定,家里条件好的,可能四五岁就已经在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了;条件不好的,十来岁,甚至几十岁大字不识一个那也是有的。

唐朝没有义务教育,有些家里如果有读书人,比如父亲,或者兄长,就会主动承担起教小朋友读书识字的工作;如果家里没有这样的人,那就只有请家教。

唐朝那会儿的家教,叫“西席”。这个词《红楼梦》里也有,贾雨村就是林黛玉的“西席”。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家庭教师呢?因为时候的人特别讲究方位。比方说,落座的时候,桌子面南背北,右手为上,坐的都是尊贵的客人。这右边就是西边,老师来了,肯定是最受尊重的人,自然坐在这西边的席位。所以,“西席”这个名字,然就归他了。

但也不是所有的人家都请得起西席,那怎么办呢?没有关系,在唐朝,有很多私立的小学校,就是专门为这些请不起西席,但却又读书的小朋友开设的。这些私立的小学校大部分是一些特别有钱的人家出钱给族里的子弟办的,也有一些是退休在家的官员办的。这些校,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乡野之间,所以又叫“乡学”,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小学基础教育,教的主要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千字文《兔园册》之类的课程。

“小学”毕业以后,该升“中学”了。唐朝的“中学”目的性常强,就是为了参加科考。有很多当时在社会上非常有名的学者,们会专门开设这种科考辅导班,这在当时非常盛行。

在这些私人开设的科举辅导班里,最有名的还要数韩愈大学子办的学校,据说凡是经他指点的学生,往往大有前途,而当时的年轻人都以能成为“韩门弟子”而感到无上荣耀。与韩愈一样有名的还有柳宗元,这名字大家都熟,上学的的时候学过他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但他还是位出色的人才培育老师这儿,你恐怕还没有听说过吧。柳宗元当官当得不顺,皇帝不喜欢他,他从京城贬到了柳州以后,他就开始了他的人才培育事业了。经他培过的学生,最后“必为名士”,由此可知这位老师的厉害。

说了这么多,怎么难道唐朝的教育都是由这些私人学校在承担吗?当然不是,唐代政府官办的学校也很厉害的,但这种学校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得去的。

比如国子学,这绝对是个拼爹的学校,你们家老爷子非得有相当于三品以上的官级,才能进得了这样的学校。这是标准的贵族学校,平常人家的孩子,是没机会就读的。

还有一种学校叫太学,档次略低于国子学,基本相当于五品官级家的孩子才可以上这样的学校。

总算有一个可以让普通老百姓上的学,叫四门学。除了一些低等官员家的孩子以外,也收一些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但是,这些孩子可不是一般的孩子,必须德才出众,你才有可能进入这样的学校。

除了这三类学校,唐朝政府还办了些专业性非常强的学校。有一所是书学,是专门教习书法的;还有一所是算学,《孙子兵法》《九章》《五经算》都是这个学校学习的教材,有点理科学校的意思;再有一个是律学,是以学律令为主的。这几类学校招收的学生人数不多,招收的对象也都是一些低级官员与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但对于招收的条件就要严格一些,至少你得对你所学的专业有那么一点基础与爱好才行。

上面提到的这六类学校,都是当时唐朝官办的学校,叫“六学”。六学基本上都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官场上的人才而开设的,但这世上当官的人必定只是少数,其他行业也很缺人才呀,所以,自打唐朝那会儿,其实就已经有了职业教育了。

比方说太医署,是教人医学的;太乐署,是教人音律的;教坊,是教人唱歌跳舞的;太仆寺,是专门培养兽医的;司天台,是培养天文专家的;少府寺,是专门教人手工制作的。

总之,唐代是个教育非常发达、学校遍地开花的时代,最重要的是,唐代上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不用买学区房,也没有赞费,恭恭敬敬地给老师带一份束脩,交到老师面前,老师就很开啦。

束脩值多少钱呢?因人而异吧。据说也有一斤腊牛肉就可以搞的时候,报名还不用摇号,多开心呀。

想考状元,哪儿有那么容易

都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无论哪一个从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始进入漫漫读书之旅的小朋友,心里都着一个状元及第的梦。“学而优则仕”是古时候读书人唯一的选择你看那范进五十大几了,听说自己考中以后都乐疯了,为啥?考一子了。他们这些人活着的唯一目标,就是在科考场上考个功名。

这功名好考吗?

似乎在电视剧里是非常容易的。常有这样的剧情,一对年轻的女爱得正火热的时候,那男的说:“你等我考了功名回来就娶你。女的脉脉含情:“我等你骑着高头大马,胸前戴着红花回来。”然在家里吃尽了苦头,正要活不下去的时候,那男的就真中了个状元来了。这样的剧情常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上了京,赶了考,就能考中状元似的。

状元真的那么好中吗?现在咱们来看看一个大唐书生的科举之路,你就知道,电视剧里的剧情,往往都是靠不住的。

听我先给你介绍一下唐朝的科举制度吧。

前面说过,科举制度是由隋朝开始的。所谓的科举,其实就是以科目选拔人才的意思。唐朝的时候,可以考的科目有二十来种,不过咱们平时知道最多的,还是秀才、明经和进士。

“秀才”这个词听得最多,现在大凡有点文化的人,就有人开玩笑说,那是个“秀才”。但真在大唐那会儿,要考个秀才可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儿。不仅学识要渊博,而且文章还得写得漂亮,所考的内容涉猎的范围也非常广。要是考不及格,那完了,保送这个人来参加考试的地方官员可就要倒霉了,会有连带的责任。所以,后来推荐秀才的人越来越少,导致大唐开年不久,就把秀才这一科给取消了。

再来说明经科,这个知道的人不多,但大唐的确有。主要考的是贴文、经义和时务策。考试的形式也很有意思,把一段经文贴去掉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只留中间几行字,参加考试的人要根据这几行字,把去掉的经文全都补起来。这基本上就是相当于考背诵能力了。如果你觉得这太简单的话,那就再对经义做个理解与阐释吧。但就算是这样也很好做准备,只要记性好,大不了把那些经书都吃透了、背过了,应付这一科的考试还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咱们来说大家都关心的进士。

考进士除了要把考明经的所有内容考完以外,接下来就要考你的文采了。你的诗文得做得漂亮,不仅文辞要考究,还得有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与精神高度,你既要会引经据典,你还得懂时政要闻;既要上知五百年下晓一千年,还得对这世上的各种名物了如指掌;你仅要有好的文学修养,你还要有高尚的情操,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爱民如子的情怀,这些都要体现在你的诗文里。但这好文章那可不一两年的功夫就能练出来的。有一句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个明经都算是老了,但若是五十岁中个士,那还年轻得很呢,可见进士可比明经难考多了。

那么参加科举考试的具体程序又是什么呢?

跟现在电视上的比赛一样,那也是一个由海选开始的漫长而艰的过程。现在,我们就假定,你是一位默默苦读了十年之久的年轻子,考中状元是你人生唯一的目标。你知道国家每年都有科考,你年都想要报名,但是你的老师总是摇头说,你的本事还没有学到呢。终于有一天,他点头说:“孩子,你可以出师啦。”

“那我现在就回家收拾行李,上京赶考去。”你高兴得恨不能一步就飞到长安,中个头名的状元回来。

等等等等,年轻人,关于参加科考,可是条漫长的路,咱得一一步地走。

首先,你得先参加你们地方上的海选,这叫“乡试”。一般都每年的秋天在你们地方上举行,所以,这种考试又有个名字叫“闱”。秋闱合格了以后,你就是你们当地的“乡贡进士”啦。当如果你是学霸,在乡试里考了个第一名,那你就是你们当地的“元”,也叫“解首”,这就已经很光荣了。

通过乡试以后,你就有机会进入全国考试啦。不过这中间还有多的程序,首先你们地方官得把你在乡试里的成绩和考卷报到朝廷有个专门管理教育与人才选拔的尚书省专管这事儿。尚书省审核以后觉得没有啥毛病,给个批复,也就是同意你这位年轻的同志参加科考。这下,你们地方上才赶紧派人带上报名表和报名费,再到尚书省去给你报名,这便已经是冬天的事情了。

尚书省底下有个礼部,是专门负责你们考试的一个部门。第二年的春天,就要对你们这一批乡贡进行正式的“省考”了。这省考的意思,不是省级考试的意思,因为是由尚书省主持的,所以才叫省考。省考通常都在春天举行,所以又叫作“春闱”。

天刚亮的时候,你就进了考场,从考经贴文,到考经义,到写策论和诗文,一直考到半夜,三根蜡烛都用完了,终于主考官宣布收卷——考试结束了。

从考完试到放榜的这段时间,你可以好好地逛一逛长安的花花世界,只要你文章写得好,不用四处打点,放榜的那一天,你的大名就真的会出现在大红榜上。能上这红榜的都是进士,但状元却只有一个,就是第一名,具体是不是你,就看你的本事了。不过就算没有考中状元也没关系,进士及第已经非常不错了。只要能中进士,你就可劲高兴去吧。

不过高兴归高兴,有件事情我还是要提醒你的。在唐朝,就算是中了状元,你也未必马上能当官。如果想要做官,还得有一个部门对你考试,那就是“吏部试”。吏部也是尚书省底下的一个部门,他们要对你进行面试,这叫“察以身”,看你的长相与言谈举止是不是符合一名大唐官员的标准;面试完了还要笔试,这叫“观其书”,既看你的字写得是不是漂亮,还要看你的文章写得够不够精彩。当然,最重要的,是从你的文章中,看你这个人的思路是否清晰,境界是否尚,有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这一切都审核完毕没有问题了,现在可脱下你老百姓的衣服啦,有人给你拿来一套官服,赶紧换上吧。这作“释褐”,褐,就是粗布衣服。这一释褐,表示你以后再也不用普通老百姓的粗布衣服了,你已经当官啦。

你可要好好珍惜你这身来之不易的官服呀,努力做个不负众望好官,毕竟不是所有和你一起念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小朋都能有这一天的。纵然是那些跟你一起过五关斩六将中了进士的同志们,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得了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