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和尚”是个好职业
我写上一章关于房子的内容时,我的大侄子正好跑进来。他问我写的是什么,我说我在写假如我真的能穿越回大唐去,我就在大唐买房子。
大侄子有些不屑,他说:“你有这闲工夫在这儿做梦,还不如出去赚钱呢。”我是一个靠写字过日子的人,他让我出去赚钱,我还真是不知道这个世界除了写文章以外,还有什么职业是适合我的。听说现在搞网络平台的比较好赚钱,还有做主播,好像一天的收入能比得上我好几年的稿费。但是这些工作我都做不了。
于是我大侄子说:“那你还真不如穿越回唐朝去。唐朝诗人那也是靠文字过生活的,你看人家李白,在唐玄宗身边吃香的喝辣的。多好的职业!”
我想了想,大侄子这话不对。唐朝的确出了一批非常棒的诗人,但诗人这个职业在唐朝还真不是什么抢手的好饭碗,大部分诗人其实都是吃不饱肚子的。唐朝真正时髦的工作,你们肯定想都想不到,这个工作在当时既能赚钱还有好名声,重要的是,身边总还有群美女围着,跟现在的情形完全不一样。
这职业就是,当和尚。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如果你今天来西安,你会发现,在西安至今还保留着大大小小许多隋唐时期的佛教寺院。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有六派的祖庭都在西安,这使得西安至今还保有着“佛都”的美名。
其实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很早。公元前2年,来自中亚大月氏国的使者伊存把一部《浮屠经》口授给了长安博士弟子景卢,从这儿以后,佛教就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了。
但真正让佛教兴盛起来的却是唐朝。
说起来,唐初的几位皇帝对佛教并不感兴趣。打从李渊那儿开始,他就把道教始祖老子奉为自己的老祖先,因为都姓李嘛,所以自然而然推崇道教。直到太宗时期,对于佛教也并不怎么感兴趣。你别看《西游记》里他和唐僧手拉着手又是拜把子又是敬天地的,那都是吴承恩编出来的。真正的情形是李世民根本就不支持玄奘西行,玄奘打了几次申请报告都没有得到批准,只好自己偷偷溜出长安,乔装改扮成难民出了趟国。
玄奘从印度取回来的是印度唯识学的经论,这让太宗大开了眼界,更让大唐的太子李治成了玄奘忠实的粉丝。玄奘后来工作的那座慈恩寺,是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修建的,他一听说玄奘回来之后没有地方译经,立刻腾出来给玄奘用。当时的慈恩寺有十来座院落,房屋有一千八百多间,比我们现在看到的西安大慈恩寺大了。
后来李治当了皇帝,更加支持玄奘的译经工作,大力扶持佛教业。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他的皇后分不开的,他的皇后就是大鼎鼎的武则天。
武则天是出家当过尼姑的,这段历史大家都知道。也许就是由这一段经历,使得武则天对于佛教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怀。所以,她坐上女皇的宝座,立即下诏规定佛教列于道教之上,和尚的地位高道士,这是唐朝第一次明确提出对佛教的尊崇,从此确定了佛教在唐至高的地位。
西安有不少的皇家寺院遗址,像慈恩寺、荐福寺、青龙寺,都那个时候皇家敕造的寺院。大唐的上层阶级对于佛的尊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唐玄宗的儿子李亨非常崇拜兴善寺里的一位僧人,经到寺里听这位僧人讲经说法,俩人的关系非常好。安史之乱爆发的候,玄宗避难四川,李亨就是在这位僧人的点拨下,迅速称帝稳定局面。这个僧人就是非常有名的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法师。僧侣预朝廷政事在后来的唐朝屡见不鲜,他们具有非常高的政治地位,受朝廷的重视。
这让佛教一时在长安非常盛行,当时的高僧、名僧全都聚集在安,说法、译经、开道场,包括很多外国僧人也纷纷赶往长安。像影《妖猫传》里的日本和尚空海,就是不远万里来到长安的青龙寺法的。他在长安待的时间并不长,学的东西却不少,回到日本以后创立了一个真言宗。直到现在,日本的真言宗还把中国的青龙寺认是祖庭。
百姓对佛教那就更加痴迷得不得了。白居易有首诗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实在是把大唐人忙着修佛念经的情形描绘得生动极了。当时佛教深入人心,全国各地出现了“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的现象,心心向善,人人念佛,甚至有不少屠夫都在佛教的感化下“放在屠刀,立地成佛”。与之相应的,大唐的佛教寺院也空前多起来。
虽说都是佛教的寺院,但在唐朝那会儿,根据规模的大小以及建造方的不同,叫法可大不一样。
有一种是“民营寺院”,就是私人营造的寺院,名字叫法不一,有的叫“招提”,有的叫“兰若”,还有的叫“精舍”,但无论招提、兰若或精舍,规模都不大,相对来说,还是那些官办的寺院显得宏伟壮丽,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大慈恩寺、荐福寺、青龙寺。唐朝那会儿,这些大型的寺院还有一个名字,叫“珈蓝”,这个是外来词,是从梵语音译来的,指和尚们共同居住的地方,当然就是寺院了。
提到和尚,我又想多说几句。有句话说:“不是所有骑白马的都是王子”,我也补充一句:“不是所有剃光头的都是和尚。”在唐朝,一般的出家人,都叫作“沙门”“沙弥”,或者“比丘”。你要是在唐朝随随便便管个出家人叫“和尚”,那他一定以为你这是要拜他为师父了。因为在唐朝,“和尚”是个非常受崇敬的称谓,好像我们现在的“教授”一样,可不是随随便便能受用得起的。
和尚是个好职业
在唐朝当和尚(我用错词了,这里指的是出家人)有不少的处,且听我给你们一条一条地说。
唐朝的出家人是不用缴税的,而且因为皇帝看重佛教,所以总不断地赏给寺院土地,这让寺院的经济发展有了足够的资本,有一寺院甚至开展了不少的经济活动,让出家人有了非常不错的收入,大概是当时年轻人愿做和尚的一个原因。
当然,钱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出家人拥有极高的社会位。“佛能带人走向极乐世界”,作为佛在人间的代言人,出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欢迎,是极受尊重的一份职业。而父母愿让孩子去出家,也是看好这个职业的前途,说不定就能培养出一个像玄奘那样的大师来,那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了。
所以,当时很多贵族子弟都在和尚这个行当里,最典型的,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三车和尚。
三车和尚,也就是窥基法师,他的叔父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尉迟德,所以这个窥基在未出家以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官宦公子。他会儿的日子过得是怎样呢?当然与大唐其他的贵公子一样了,美女美酒与没完没了的歌席酒宴,那个时候的他可从不曾想过自己会与佛教扯上什么关系。
但自从他遇到玄奘以后,这一切都改变了。玄奘慧眼识英,见到这个尉迟公子的时候,一眼就看出这是位极有佛缘的人,并且认定便是自己事业的后继之人。
尉迟家里人都为玄奘法师能挑上自家的孩子感到高兴,恨不能大摆宴席以示庆贺,可是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尉迟公子,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地去过出家人的日子呢?于是便向玄奘提出了三个条件,出家可以,但第一不能断了他身边的美人,第二不能断了他的美酒,第三不能断了他的美食。
他以为这些条件会遭到玄奘的拒绝,不料玄奘微笑着答应了他全部的要求。所以窥基出家以后,出门常常三车相随,一车装着经论,一车自乘,一车装着美女和佳肴。久而久之,长安城里的百姓便送了他一个“三车和尚”的称号。
玄奘挑选尉迟公子并不是偶然,他一定是有深刻考虑的,无论学识、家世都在他的衡量之内。好在这位尉迟公子并没有辜负玄奘的苦心,做了和尚的他很快就在老师的教导下开始做起了译经的工作。后来,唯识宗的发扬光大全凭了这位三车和尚。所以你千万记住,玄奘真正的得意弟子其实是这位出身高贵的窥基,而不是那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猴子。
玄奘还有一位弟子,在历史上也比较出名,他的名字叫辩机。比起他的师兄三车和尚,这位小师弟虽然也跟着师父学经译经,但他出名却不是因为佛法,而是因为一段风流韵事。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一路西天取经,遇到的除了妖魔鬼怪,就是对他死缠烂打的美女。有的时候觉得很奇怪,一个长得十分标致的美人儿,怎么会喜欢一个和尚呢?
在这个问题上,人家吴承恩还真是没瞎说。唐朝的和尚,在美女界那还真是很吃香呢。
我们在前面说了,唐朝是佛教鼎盛发展的一个时期,上至皇亲戚,下到黎民百姓,人人都信佛。崇信佛教在当时是一种社会风气,是很时尚的事,和现在的追星差不多。
所以那个时候的达官贵人都很乐于与和尚交往,和他们谈论佛感觉是件很有品味的事情。这让和尚有了更多出入这些达官贵人府宅的机会,甚至可以接触到他们的女眷。
众所周知,唐朝的社会比较开放,对女性也没有特别多的禁忌。除了能在家里接触到和尚以外,那些王公贵族家庭的妇女,还会经以到庙里施舍、礼佛为名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这让她们有了更多与尚接触的机会。
唐朝的和尚很有文化,一般都具有很高的修养,一旦遇到个长眉清目秀的,好像就很容易与这些贵妇们发生些什么。辩机就是这一位既有学识又有长相的和尚,所以高阳公主一见,就喜欢上了他。
高阳是太宗的女儿,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结果这俩人能谁对谁也没有怎么看上眼。高阳遇到辩机以后,俩人便开始了一偷偷摸摸的爱情之旅。
听我这么一说,和尚这个职业,又有“钱”途,又有社会地位又有美女缘,就连富家子弟都在这一行里,难道还不是一个好职吗?
那请问该怎么入行呢?
和尚不是想当就能当的
这世上但凡有什么事情成了热门,就不是那么轻易可以得到手了。工作也一样,应聘的人多了,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淘汰。所以即使是和尚,在唐朝也不是你想干就能干的。你要是不信,我给你举个例子,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玄奘法师。
《西游记》里的玄奘是从小被收留在寺院里长大的,但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玄奘的俗名叫陈祎,爸妈死得早,他小小的年纪是跟着哥哥在洛阳的净土寺里长大的。也就是说,他哥本来就是个出家人,他整天跟哥哥住在寺院里,听那些和尚们打坐念经,所以早早地就结下了佛缘。陈祎唯一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出色的和尚。
十来岁时,有一天,他听说朝廷要在洛阳剃度27名和尚,就好像今天的一位有志青年突然收到了要招公务员的消息一样兴奋,一大早兴致勃勃地就赶去报名了。等到了那儿的时候一看,前面已经有好几百人在排队了,其中有不少人还是对佛法深有研究的人,他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人家连名都没有给他报,就把他打发走了。
但陈祎不甘心,他就是想要当和尚,于是趴在门缝里朝里张望,反正说什么就是不肯走,这就被当时负责招考和尚的大理寺卿郑善果看到了。
说起来,颜值高有的时候还真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陈祎长得就好,浓眉大眼,细皮嫩肉,一看就讨人喜欢,所以郑善果并没有赶走他,反而问他:“小孩儿,你在这里干什么?”
陈祎说他想要当和尚。
郑善果看他年纪小,以为他说着玩,就问他为什么要当和尚呢?陈祎当时就说了一句特别有远大抱负的话,一下就把郑善果给征服了。他说:“我想继承佛祖释迦牟尼的事业,让佛教教义发扬光大留传百世。”
郑善果为这个小小的孩子口中能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感到吃惊心想你这个年纪就想要继承释迦牟尼的事业,那我倒要考考你。于就问了陈祎很多关于佛法的问题,结果陈祎竟然都能对答如流。郑果简直就像发现了神童一样高兴,当场拍板破格录取,取法名玄奘。
从陈祎到玄奘,这个故事至少让我们看到两点:第一,那时候争着当和尚的人的确不少,都是排着队来剃度的;第二,要当和尚还不是那么容易的。千万别信电视剧里演的那一套,什么时候突然觉看破红尘了,找个庙门走进去,剃了头发那就是出家了,哪有那么易的事儿呀。
在长安城里,有一个专门管理出家人所有事务的部门叫“祠部”,他们会根据每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规划一年这个地区有多少位有志青年可以落发为僧。然后,再根据这个量发放一定份额的度牒到这个地区。什么是度牒呢?简单说,就是家发给出家人的从业证。没有这个度牒,纵然剃了头,穿上了袈裟,那也是个假和尚。
那么,如何才能拿到这个度牒呢?
首先,要考察你的家庭,家世是否清白;然后,还要考察你这人,品格是否高尚,有无犯罪前科,有无不良嗜好;最后,还要通文化考试。当然如果你这些都不出众而你们家又特别有钱,那也可通过关系买一份度牒。可一份度牒到底要卖多少钱呢?这可就没有什么定数了。最贵的时候,有个屠夫,觉得自己一辈子杀猪宰羊的罪孽深重,想要出家赎罪,他花了三万钱买了份度牒;但在晚唐时候,江南某地为了敛财,也卖过两千钱一份的度牒。
这就要看你的运气啦。
第十二节 道士传说
前几年,有个美国人出过一本书,名字叫《空谷幽兰》。写的这位美国人在长安开启的一场对于终南山隐士的探寻之旅。
说起隐士,你大概和我一样,马上就想起了四个字——仙风道骨。他们也许都应该是这样的:头上绾着高高的髻,胸前飘着长长须,说出来的话高深莫测,总得你琢磨十天半个月的,才能明白他的是什么。他们跟和尚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完全不一样,总有着一股神秘的色彩,甚至还带着些仙气。
我说得没错吧?
《空谷幽兰》里的隐士多半是道士,和尚很少有隐居的。中国的和尚讲究入世,像我们前面讲的,他们有很多人是要参与国家政的。但道士就不一样了,道家讲出世,讲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教与佛教的另一大不同之处在于,佛教是外来的,而道教是国土生土长的。有点儿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有个老子,春秋时人。是好几千年以前的事情了,这个人在当时也是个“愤青”,好好的作说不干就不干了,骑了头青牛就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结果走到潼关的时候被当时的令尹给拦住了。这令尹名喜,是个人物,一眼就看出了这位骑青牛的头顶飘着一股紫色的云气,料定此人绝非等闲之辈,就拦下了他,非得让他留下点什么才肯放他过关。于是老子洋洋洒洒写了五千字,留下了那部了不起的《老子》。
《老子》后来被奉为道家的经典,而老子也就成了道家的老祖宗。
你一定要问,咱们本来在说大唐的故事,把老子扯出来干什么呢?这是必须的,老子姓什么?姓李。大唐谁家的天下?李家的呀!
连你都想到这个问题了,老李家的人,能想不到吗?
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
前面咱们说过好几次了,老李家的出身是北狄的鲜卑族。说白了,不管他们后来建立起来的唐朝有多么了不起,可是这胡人的血统总归是让老李家人感觉没面子的。尤其是在面对那些有着显赫家世的旧贵族们,李家人总觉得是有些抬不起头来的。
这怎么办呢?
这就和那些寒门的子弟一朝发达了,都得在朝里找个有权势的干爹或者老丈人,来抬高自己的身世一样,老李家拿了天下,也得找个有头有脸的祖宗,于是他们想到了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道教祖师爷,现成的高门槛,这个亲不攀白不攀。所以,李渊这边儿刚建立了大唐,那边儿就急急忙忙地拜了老子做祖先,还花大价钱重修了楼观台。
楼观台在终南山下,距离长安并不算远。有一种说法,说当年那个关令尹喜截下了老子,就把他带到了终南山,这里有尹喜自己盖一座小楼,取名“楼观”。老子在那里写了五千言,就骑牛西去了从此以后,这位令尹工作也不要了,每天就在这楼观里潜心研究老留下的这五千言,并把它当作一种学术思想发扬光大。到了秦始二十八年,嬴政在这个地方建了座清庙以纪念老子,之后汉武帝又这儿建了座老子祠。从此,楼观台便成了道教的发源地。
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对于老子的认亲活动就进行得更加没羞臊了,他直接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这可是个非常不得了封号,比太上皇还要大好几个级别。纵然他的老婆武则天对于佛教心一片,但碍于整个老李家都拜了老子当祖宗,那她也就只好封老的母亲为“先天太后”了。
到李隆基做皇帝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说他就是老子。这梦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李隆基醒来后是坐不住了,立即下令重修楼观台,并说梦里老子交待他了,说楼观说经台附近有老子的玉像一尊。派人去挖,果然还就真挖出了。李隆基诚惶诚恐地把这玉像迎回兴庆宫,在大同殿里供奉着,下诏全国各地都要设玄元皇帝庙,并且在长安招了一大批学生,专学习老子留下的五千言。为了显示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他还把《子》从此改为《道德经》。这“经”的意思,当然就是比一般书的格要更上一个档次了,受重视的程度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道教与佛教并行,两家各不相让,谁也服气谁。但是,佛家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佛”取得了民心,“道”行再高深,离老百姓的日子总是有些远,纵然背后有皇帝在撑腰,但佛教一直却处于领先道教的优势地位。
事情一直发展到唐武宗时期,武宗是个坚定的道教徒。他身边有个道士叫赵归真,天天在皇帝耳朵边儿上说要一扫佛教的歪风。正是瞌睡找枕头的时候,偏偏这些佛教的僧人们,还真就给人家递上了个枕头来。
到了武宗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寺院经济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要么是皇帝赏的,要么是有钱人送的。因为唐朝的法律规定了寺院里的僧尼不仅拥有土地所有权,而且还不用缴税,所以那个时候的寺院全都肥得流油,僧尼们也都一个个成了穿着袈裟的地主。
他们有了钱以后,就想要钱生钱,于是偷偷地搞信贷业务,开当铺,放高利贷,有的还以救苦救难的名义到处敛财。因为他们所有的收入都不必缴税,等于赚多少钱全是他们自己的。你说,如果你是皇帝,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存在吗?更何况寺院里这种优越的条件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剃头去当和尚,那全国其他的行业要怎么办呢?
抓着了这个“枕头”,赵归真就开始在唐武宗面前大做文章,终于鼓动了自大唐建国以来最兴师动众的一场灭佛运动。
这场灭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致命的,寺院能毁的全毁了,僧尼该还俗的全部都还了俗。自此道家独领**,佛教一蹶不振。
说到这儿,你一定会问,一个九五之尊的皇帝,为什么会听道士的话呢?怎么,难道你真的忘了吗?道家有个看家的本领,就是炼丹治病,可保长生不老呀。哪个皇帝不想长生?哪个皇帝不害怕生病?只要道士们说他们能让皇帝青春常在,有哪个皇帝不愿意听从他们呢?
唐朝有不少皇帝跟道士打成了一片。
唐宪宗就是个例子。唐宪宗本来是个挺有作为的好皇帝,元和中兴是他一手创造的辉煌,只可惜好景不长,就是这么个挺有作为的好皇帝,却迷上了修仙术,整天在三清殿和一群道士学炼丹,不问朝政,最后死在了宦官手里。还有什么唐穆宗、唐敬宗、唐宣宗,包括唐武宗,这些皇帝全都被道士那长生不老的丹药给哄得五迷三道,但哪一个也没真的长生不老。他们也不想想,真要有那长生不老的仙丹,这世上哪有他们老李家的天下呀,秦始皇肯定活得好好的,这天下说不定还是人家老赢家的呢。
有一种理想,是位列仙班
提起道教,总会想起一股子的仙气,道家好像天生有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要不怎么会有“仙风道骨”这个词呢?没有错,这就是道家那不食人间烟火一般的气息赋予给他们的可以被假想的、仿佛是神仙一般的气质,这是道家与佛家不大一样的地方。
其实道家与佛家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又有很多地方很近似。佛家有西天佛祖,道家就有玉皇大帝,佛家有这个菩萨那个罗汉的,道家就有这个神仙那个魔王的。你仔细回忆一下《西游记》这本书,其实吴承恩那就是个典型的民族主义加爱国主义者。他把佛家和道家揉和到了一块儿,结果最后是佛家一有事儿,都得请道家的神来帮忙。妖怪打不过了,和尚又被捉了,没有哪一次不是被神仙出救了的。
这些神仙都是打哪儿来的呢?他们全是道家根据中国民间的说,仿着佛家的世界给编出来的,而且有着一整套完整的神仙体系最高级别是“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尊。其中这位道德天尊大家最熟悉,就是给孙悟空炼了个火眼金睛太上老君。
三清之后是五老君,分管着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接下来是帝,天帝也是分了六个方位,上、下、南、北、东、西各管一方,皇大帝居上排第一,管理着天上的诸位神仙;另外还有北边中天北紫微大帝,管理着日月星辰;西边的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是管理天的兵革战争的;南边的长生大帝,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寿星,管理着下万物生灵;下边的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管理着山川大地,这是女神仙,老百姓都叫她后土娘娘;东边的东极青华大帝,也就是咱常说的太乙真人。
天帝底下还有各路的神仙,什么风雨雷电、草木山川,包括看门的有门神,厨房里有灶神,就连牲口圈里都有马牛瘟神。总之这地有一行,天上就得有一神。他们经由道家一点一点地描划,到了唐这会儿,基本上算是各路神仙全都到齐了。包括后来大家非常熟悉八仙,这个时候也陆续地有了张果老、吕洞宾和韩湘子。他们也是生爹教养,和平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们都修道,比如这个张果老,原名叫张果,就是隐居在中条山的一个道士。据说此人修炼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精通各种道术,后来有一天,突然就闭上眼睛化仙而去了。还有一个吕洞宾,此人考过进士,但却不热衷于仕途,整天一个人待在家里思考人生,有一天突然离家出走纵游天下,后来就做了神仙了。另有一位韩湘子,还是大文豪韩愈的亲侄儿,这孩子,对做官没兴趣,对娶老婆也没有兴趣,独独对修道有兴趣,最后也修成正果,成了神仙了。
这些凡人能成仙的例子太具有励志效果了,所以纵观整个大唐,无论是贫苦百姓,还是皇亲贵族,有太多的人纷纷加入了这个想要修道成仙的行列中来。随随便便数一数,大唐的公主们像什么金仙啦,玉真啦,永安啦,安康啦,全都做了女道士;做官的也不少,比如那位写下“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还有一位大宰相姜公辅,他们都修道。当然这些人也未必个个都想当神仙,其中也有不少是因为生活过得不怎么顺心,想借修道的清静来躲避现实的;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身体不好,真的就在道士这儿求医问药把病给看好了,从此迷上这一道的;更有一些人,是看淡了功名利禄,选择退隐山林潜心学道的。
总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入道的理由。
他们入道以后,主要课程就是每天练习气功、炼服丹药、炼黄白术(道士们以为他们真的神通广大,把一些铜、铅、锡之类的金属通过他们的点化,就能变成真金白银。这个技术,就叫黄白术)。这些修炼课程主要流行于那些想要升仙的、求长生的包括皇帝在内的有钱有权的阶层;老百姓间也有道术流传,但仅仅是些求符问咒、行医卜卦的,比起那些想要寻求长生不老的人们来说,这还都只是些生老病死的问题。
有没有人真的修成了神仙呢?据我所知,目前还真没有。毕竟修道成仙实在是件太费时间的事儿。做神仙毕竟太难,还是先把人做好了再说吧。
在大唐,你知道还有这些“教”吗?
有一种说法,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不像西方人对上帝、穆斯林对真主那样,无论从外在到内在,都迷信得一塌糊涂。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宗教信仰呢?大概是因为孔老夫子的儒家学说太深入人心了,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潜移默化,其实早已是一种信仰了。
所以那么多年过去了,无论外来的哪一种宗教,企图通过传教的方式来占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都没有成功。在这些外来宗教里,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是佛教,最终还被汉化了。除了佛教以外,还有其他宗教,也曾在唐朝的时候随着丝绸之路陆陆续续来到了长安,但一直保留下来的,还是伊斯兰教。
现在的西安人,管伊斯兰教叫回回教,因为教徒全是回族兄弟,每天戴着小白帽,定时定点在清真寺里做礼拜,这些清真寺有不少是唐代那会儿就有的。
唐高宗时期,长安城里来了一批阿拉伯人,一行二十三人,他们是来拜谒大唐皇帝的,顺便来开开眼界,看看繁华的长安城。这些阿拉伯人有个共同的称呼,叫作穆斯林,这是个音译词,意思就是伊斯兰教的信奉者。所以,既然他们都来了,他们的伊斯兰教自然也就跟着一起来了。
之后,来到长安的穆斯林越来越多,这些人多半儿是来做生意的,这些穆斯林喜欢长安的生活,有很多人来了以后就不想走了。
但这些穆斯林有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就是他们不管走到哪儿,每天都得向他们的真主做礼拜,要有礼堂,有寺院,这是雷打不动的事情。可是他们大老远地从阿拉伯到长安,总不能把寺院也背着一块儿来吧。所以说,大唐的皇帝真的是非常有包容心,也很大方,就给这些穆斯林批了一块地,让他们在那里盖清真寺。从此那些来长安的穆斯林就围绕着清真寺定居下来了,现在被炒得火热的回民坊,就是这么形成的。
除了阿拉伯人以外,波斯人也把他们的宗教带来了。如果你现在来西安,乘坐地铁到开远门站的时候,就一定会在站台的广播里听到“景教寺”的介绍。这景教,就是波斯人带来的宗教。
啥是景教呢?
所谓景教,其实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叫聂斯脱里派,是从当时的希腊东正教分离出来的,因为有点异端邪说的意思,就被逐出了教会,后来流传到了波斯。公元635年,一个叫阿罗本的波斯人把它带到了长安,“景教”是它在大唐的名字。这应该是最早到达中国的基督教,但因为是外来的,所以武宗灭佛的时候,连同佛教一起被禁止了。
除了景教以外,还有摩尼教,也是波斯人的宗教,大概是在武则天时期,经由回鹘,也就是咱们现在的新疆地区传入长安的。摩尼教在长安并没有起过多大的风浪,在武宗灭佛时同样被打击了。但摩尼教却偷偷地藏着种子,悄悄干起了“地下工作”,他们很懂得走群众路线,逐渐在民间慢慢发展,重新改头换面,形成了明教。明教后来逐渐演化,就变成了我们经常听到的“白莲教”了。
还有一个祆教。“祆”字发“先”的音。祆教是波斯人的国教,因为信奉火神,所以又叫拜火教,在基督教诞生以前就已经很“火”了。祆教到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早,大约是在南北朝时期,不过要说鼎盛时期,还是在唐朝。那时候,长安城里祆教的教祠特别多,朝廷里还专门设有祆官,位从七品,可见当时朝廷对祆教还是非常重视的。只是,因为是异教,所以同样没有摆脱被武宗消灭的命运。到了今天,咱们几乎都不大认识这个“祆”字了,因为这个宗教目前已经很少有人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