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唐朝历史系列(全2册)

第29章 居住篇

字体:16+-

第九节 住在大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很久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假如真的可以穿越》。那时候,是电视上穿越剧演得最火的时候,各种无厘头的想象,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轮番地上演。于是我也就脑洞大开,想到如果真的能穿越,那我一定要回到大唐去。

我想我回去以后一定是神一样的人物,上知五百年,下晓一千年,把个大唐的各路人马哄得团团转。穿越回去以后,我开了一个馆,馆名叫作“预知堂”,专门靠给人预卜未来发家致富。我的预知堂开在山上,大概是为了讨便宜吧,城里的房价太高我实在买不起。所以,杨玉环的老爸为了找我给他的女儿算一卦,可是差一点儿就跑断了腿——山路实在是太难走啦!

这篇文章写得很早,至少也是十年以前的事了。按时间来算,到今天预知堂应该也赚了不少的钱啦,要不要考虑一下,在唐朝最繁华的长安城里也买套房子呢?

那可就得好好关注一下唐朝的房产业了。你有没有兴趣,跟我一起了解下?

小区管理不错,可以安心居住

真的从唐朝的大山里回到了城市,那可就有点儿刘姥姥进了大园的样子,一双眼睛根本不够用。到底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怎一个华了得!

热闹归热闹,长安城的规划倒是整整齐齐,一点儿也不乱,可不像咱们现代的城市,高架桥架得好像蜘蛛网似的,一不留神就能把给走迷糊了。唐朝的长安城,街道宽阔平整,好像棋盘似的,整个城被整整齐齐划分成了一百零八个“坊”。

那么啥是“坊”呢?简单地说,就是组成城市最基础的单位。仅长安,其他城市也一样,像洛阳有一百零三坊,苏州约在六十坊。有种说法是,“坊”多用于街巷的名称,这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坊都是有围墙的,好像我们今天的小区一样,里面有好多的街巷纵横所以,从概念上讲,“坊”可远比“街巷”大得多了。

因为有了围墙,住在这样的“小区”里,治安倒是一流的。每“小区”只留东西南北四个门,还有巡逻小队不停地巡逻把守,那个小偷小摸的想要溜进“小区”偷东西,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不过,安全倒是安全了,就是有一点,因为这小区的“保安”负责,为了“小区”居民的安全起见,太阳落山以前就把“小区”大门关上了。所以晚上可一定要早回来,不然你可能就要摊上大麻了。因为长安城有一项宵禁制度,就是大晚上的不许在街道上乱达,要是被巡逻的遇上了,会被当作坏人给抓起来的。

这样说起来,要是个喜欢过夜生活的人,大晚上的住在长安城,会不会被闷死呢?大可不必担心,虽然“小区”的门早早地就关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索然无味的夜晚就要来临了,恰恰相反,“小区”里却还是可以继续夜生活的。

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在长安城买东西逛市场有规定的地方,就东西二市,但东西二市关门关得特别早,大概“小区”的大门还没关,东西二市倒先早早就收市了。那么,花好月圆的晚上,万一睡不着觉怎么办呢?

没有关系,唐朝“小区”里的配套设施早就为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知道你会在家里闷得慌,所以“小区”里面开的酒馆、饭店还有小商铺,并不至于让你晚上饿着肚子想买个烧饼都没地儿买去,所生活还是很方便的,夜晚也不至于太寂寞。

还犹豫什么呢?就在这“小区”里选套房子,过一过大唐城市民的生活吧。

买套什么样的房子,才适合你?

买什么样的房子呢?

当然是得先看你有多少钱才对吧?身上只揣了不到二十万,想在北京二环以内买房子,纵然那房子看起来再合适,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啊。

这指的是现在,如果回到了唐朝买房子,钱固然是个很重要的素,但身份其实更重要。翻开法律看一看,《唐六典》里面有这样一条规定:“良口三人以下给一亩,三口加一亩;贱口五人给一亩,口加一亩。”

这里面讲的是唐朝均田制里的一条按人的等级分地的法律,要想了解这条法律说的是什么,就得先搞清楚唐朝对“人”的划分。

虽说都是人,但在唐朝,却有贵人、良人与贱人之分。所谓的贵人,自然是唐王朝的贵族官僚;良人,也就是良口,这一阶层的人虽然没有贵族的身份高贵,但他们有房有地有家产,也拥有人身自由,就好像现代社会中的你我他一样,没权没势,但却独立自主;贱民也就是贱口,相对于良民就要低一等了,他们基本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而且连自身最起码的保障都没有,有的是因为犯罪被没入公的,有的是隶属于公家的一些低等的工匠或乐工,也有的是一些长期依附于私人地主的奴婢随从。

在唐朝,你纵然再有钱,但法律也只允许你购置与你身份相配的田地。比方说如果你们家是良口,那每三口之家就可以分一亩,如果再加三口,变成了六口之家,那就再加一亩;贱口就不一样了,贱口每五人才能分一亩,要想再加一亩,就得再加五口人。

所以,唐朝是个很讲阶级身份的时代。不光置地,住房也是一样的,你是什么身份的人,就配拥有什么样的房子,那都是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的。比如,“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六品七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这些明确规定了什么样身份的主人,可以拥有什么样规格的住房。不过话说回来,法律是死的,人却是活的,暗箱操作的事情也是常有的,古今中外,这条不变的定律是人人都懂的。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在唐朝,如果你的钱真是找对了那个能推磨的鬼,甭管你是哪个阶层的人,估计想要套大house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等等,我这话说得有些不严谨,唐朝还没有大house的概念,那个时候不管是贵族官宦,还是平头百姓,他们的房子结构,还都是中国传统的中柚式建筑。啥叫中柚式建筑呢?你一定得记住,这是中国最标准的建筑风格,以一条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的建筑就叫作中轴式建筑风格,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四合院。

现在房屋中介推荐给我的,就是这样的一套中轴式建筑。

进门一个大大的照壁,据说这个能辟邪,竖在门口大鬼小鬼的就都进不来了。

大门两侧有两间房,中介说:“如果有人来拜访府上,可以在这儿稍作休息,或者您也可以让他们在这儿过夜。”他这一说我就明白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客房呀。不不不,在唐朝那会儿,这样处在大门两侧的屋子,还叫作客馆或门馆,虽然实际上可能和客房差不多。

院子真是不小呀,绿树成荫,倒是十分幽静。一座气派十足的中式建筑立于院中,红砖绿瓦,飞檐斗角,玲珑有致,这是中堂。院子的两边对称着还有建筑,叫作廊屋,可以一直连接到中堂。中介介绍说:“如果府上要举行什么重大的活动,就可以在中堂接待宾客,这里地方够宽敞。”他说得不错,这间中堂面积可真是够宽敞,我住在山上快十年了,都没有见过这么宽敞的屋子。我这么一说,中介就笑了,他说这才多大点儿呀,耗子拉铁锹,大头在后面。果然,穿过中堂,后面有个小门,过了小门,后面又是和前面一样的廊屋与中堂。中介说,这叫作“进”,一个小院,就是一“进”房,他推荐给我的这套住宅,一进套着一进,外带几个跨院和一个后花园。

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荣国府,我一个靠预知堂发家致富的小买卖人,怎么可能买得起这么大的房子?

中介一听,脸儿立马就变了,心说原来就是个小老百姓呀。中介立刻拿起公文包,翻出一个记事本,扒拉到最后一页,指着上面的行字说:“你看,你也只能买这个啦。”

在唐朝那会儿,小老百姓的房子,按规定是“构屋四架,门一两架”,其实真正居住的房间不过三间房的样子,当然还会有小院大门,带着间门屋。听起来也不错,就是不知道面积能有多大呢?

敦煌文书里面记载的一户马姓人家可做参考。他们家共有5栋房,堂屋、东房、小东房、西房和厨房,和中介推荐给我的这套大基础户型很相近。从文书的记录,可以看出这户马姓人家总的房屋宅面积是853.28平方尺,换算为现在通用的平方,也就是八十多平方米;加上他的院子,东西长43.4尺,南北长39.6尺,算下来也个170平左右的面积——其实我已经很满足啦。

装修里面大有文章

买过房子的人都知道,房子买起来容易,只要有钱就能办得到。可装修实在是个费神又费力的活儿,用什么材料环保,家具怎么设才不占地方,采用什么样的风格更有品味……这些都是问题。但是,回了趟大唐我才发现,比起现代人,唐朝人装修房子就更麻烦啦,为你要是不懂点儿法律,搞不好就要在房子的装修上摊上事儿啦。

前面讲买房子的时候,我就说过,唐朝的法律对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规格的房子做了严格的规定,到了装修这会儿,规定又来了,比如说:“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

什么是栱呢?就是你现在看到的红砖绿瓦的传统建筑中,在横粱和立柱之间负责承重的那几层木制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屋檐承载的重量巧妙地传递到立柱上去。如果你是在唐朝,要盖房子,对于这栱的设计可一定要注意分寸,千万别为了好看再多加一重,否则就会触犯法律,因为只有王公以上的家里,才配得上用重栱。

还有藻井。

什么是藻井?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吊顶设计。传统的中国建筑吊顶可是十分花哨的,一般都会做成一个圆形的隆起,然后装饰上各种颜色的雕刻、彩绘,色彩非常鲜艳,也非常壮观。但是你也千万别为了图好看,给你家的房屋上也搞这么个装饰,那就可真的摊上事儿了——法律不允许。

庶人所造堂舍……仍不得辄施装饰。

看到没有,在唐朝,如果你像我一样,不过是平头百姓一个,在装修房子这件事情上,基本就可以省大钱了,因为你压根就不需要大动干戈装饰你的房子,只有这样,别人一到你家,不用翻看身份证,就知道你是个啥身份了。

但有钱有势人家可就不一样了,别说是进到家里看一看,站在大门外,立即就能知道这家人的身份和地位。

杜甫有句诗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指的是唐朝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什么叫“朱门”呢?因为他们都喜欢把大门涂成大红的颜色,看起来鲜亮醒目,然后再配上金光闪闪的环,门环上雕有霸气的图案,看起来特别气派。

另外,在他们的大门口,你有的时候会见到一排大红色的栅栏,好像电视剧里衙门口竖着的那个东西。但这些东西怎么摆在私人住宅的大门外了?原来在唐朝,除了衙门以外,地位极高的人家门口摆这个。李商隐的一首诗里说:“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窥。”这“行马”指的就是这红栅栏。

除了行马以外,有的人家门外还有立戟。大家都知道,戟是一种兵器,立在权势人家的家门口那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谁家想立,能立得了的。在唐朝,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家门口才有资格立戟,且一立还要立好多,一品十六戟,二品十四戟,三品十二戟。有了朱门、行马和立戟,这样的人家,站在大门口一望,就知道一定不是普通的人家了。

但你最关心的一定还是客厅,毕竟客厅是最能体现主人品位与份的地方,所以无论古今中外,装房子,客厅都是特别要花费些财与心思的地方。

唐朝的客厅多数的时候叫作“堂”,不同的身份,“堂”的装修也是不一样的。苏鹗有一篇非常著名的《芸辉堂》,里面描写了唐宗时期宰相元载家里的“豪华大客厅”,用一种叫芸辉的名贵香草墙,沉香做栋梁;门、窗户全都饰以金银;堂内有一件非常名贵的屏风,用的是会发光的悬黎美玉;垂的帐子是用鲛绡做成的,传说来自于南海,虽然又轻又薄,但既保暖又挡风。而堂内的摆设那就更是精美昂贵,世所罕有,用苏鹗的话来说:“拟于帝王之家。”是跟皇帝家没有什么分别的。

当然这是有钱人家的客厅,可不是我这样的小老百姓能够用得起的,一个小老百姓家的客厅能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想想我们前面举的那个姓马的人家的客厅吧。他们家的客厅,也就是那间堂屋,总共才24.3个平方。如果我真的穿越回去的话,估计我们家客厅的面积也就这样了。你可千万别不服气,想要个大点儿的客厅吗?首先是坊上压根就不可能给你那么大的住房面积;其次,你要是想偷偷地盖个大点儿的堂屋,可千万别让邻居发现了,小心他告你“违章建筑”,搞不好是要坐牢的。

除了客厅,你大概最关心的就是卫生间了,这也是装修里面最要紧的一个环节。一个人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的头等大事,基本上都是在这里解决的。

不过在唐朝,如果你给工人说,我们家的卫生间要如何装修,人家肯定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因为那会儿还没有“卫生间”这个说法,你最好告诉人家说是“茅房”才行。

我前面讲唐朝人不愿意吃猪肉的时候说过,唐朝乡下的茅房都是跟猪圈连在一起的,这个环节实在有点破坏咱们的胃部活动,这里就不多提了。但城市居民的茅房还是有些讲究的,至少不会和猪在一起。一般会选择在院子最后面的一个角落里,盖一间四四方方的小房,但这小房可没有顶,更没有门窗,就是四堵墙,里面有个坑。去过边远农村的人,或许现在还能见到这样的茅房,他们把它叫“厕”。至于抽水马桶,你就不要想了,就连抽纸筒你都找不到,因为那个时候“手纸”实在是个奢侈品。那么唐朝人是如何解决“善后”问题的呢?你就得多费点事儿,准备些竹签或木签,虽然这想起来确是有些很不舒服,但是,如果让我备些纸在茅房,那我也实在是些承受不起的,因为在大唐用纸来擦屁股,简直感觉太罪过了。

所以纵然是有钱人家,“善后”的大事也都是用竹签来解决的但是他们上厕所的那个坑,装修得就比较舒服了,会有专门的坐器叫“厕床”。有一年我大姨摔骨折了,不能上厕所,姨夫给她买了张椅子,就极像我现在给你们说的这个“厕床”,中间是镂空的有四条腿支撑着,人坐在上面,解决起问题来并不会感觉到累,还挺舒服。

我说的这些,都是普通人家里的茅房,就算有点钱能装修得舒点儿,也最多不过是个土豪之家。至于那些既有钱又有权的上层贵人家的茅房,可就华丽得多了。首先人家就用得起手纸,而且摆得香炉,不至于被那味儿给熏到,甚至旁边还有人准备好了手纸、洗的水盆、毛巾和衣服伺候着。这样的场面,咱们普通百姓也就只能象了。

大唐人民终于“坐”起来啦

作为一名资深的平头百姓,既然房子买不了大的,装修也不敢讲究档次,那就只能在家具上下点功夫了,至少式样也得是新潮的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

唐朝的家具,绝对是实打实的实木家具,而且纯手工制作,没有一件东西是流水线作业生产出来的工业化制品,这一点还是可以放心的。

那就先来一张大大的席梦思床吧。这段时间为了这房子可把我累坏了,腰都要断了,赶紧让我舒舒服服地躺在席梦思上睡一觉吧。

等等。不好意思,我又有点时间错位了,我这是在大唐,可不是在二十一世纪。大唐哪儿来的席梦思床呢?那就给打家具的师傅说,按照大唐最新潮的床的式样,先给我打一张吧。

这下,做家具的师傅一定要傻眼了。他满脸的问号:“您要的是一张什么床?”

他们这一问我,我立刻醒过神来了。网上不是经常有人在争论李白的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里的“床”,到底是床,还是凳子吗?这的确是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因为在唐朝,床实在是一件含义特别多的东西,可不像是咱们现代人,单一只是为了睡觉用的。

唐朝的床有很多种。

首先咱们来说睡觉的床,那是放在卧室里的床,叫寝床,好像一间小屋子,三面围笼,一面挂着帘儿,帘儿一落下,便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好处是甭管在里面做什么羞答答的事情,外面的人都看不见,不过总觉得有些不透气,尤其是夏天,在没有空调的屋子里睡这样一张床,会不会太热呢?

还有一种床,叫坐床,就有很好的透气性,四周没有围笼遮盖的东西,也没有帘儿挡着,但却在中间放个小几案。这张床一般不放卧室,而是放在厅堂里,想坐就坐,想睡就睡,想看书看书,想吃吃饭。唐诗里面说:“独对一床书。”其实那“床”指的就是这床。因为坐床既能坐着也能躺着,所以很适合看书。尤其是像我这身上没有几根“硬骨头”的人,那真是再好不过啦。书看累了就躺,躺累了坐起来再看。照这么说,坐床是不是有点儿像今天的沙发?

但沙发可以随便坐,而在唐朝,尤其是在当官人的家里,坐床可是很有些讲究的。通常情况下,都是身份最高的那位坐在正中间,他人都在旁边陪着。如果说,你到了一个有钱有权的人家里,这家人能拉着你的手让你坐在坐**,那你就偷着乐吧,人家可是把你座上宾了。

除了这两种可坐可躺的床以外,还有一种胡床。一听这名字就道,这种“床”它不是大唐自产的,而是胡人兄弟们带来的。这是一种可以折叠的、随带随走的床。因为胡人多以游牧民族居多,他们生活习性是逐草而走,所以他们的床也是随身携带的。有没有觉得起来非常熟悉?像不像小的时候跟大人在院儿里乘凉时坐的马扎子你说得没错,还真有点像。

前面我们讲唐朝人的宴席时,还提到过一种床,叫绳床,是跟着佛教一起进入大唐的,后来就演变成了高背坐椅。无论是胡床还是床,姿势都和前面坐床不同,坐床是两腿盘坐在上面的,但胡床不样,胡床可以把两只脚垂下来,落在地上。据说唐玄宗坐在胡**得特别自在,腿不累,身体还可以来回转动,便给这种床取了个“逍遥座”的雅号。

但是,如果你要问我李白他到底是坐在哪种**看到了月光好像是地上的白霜呢?真遗憾我这次的穿越之行没有遇到这位老兄,所以也就没有办法知道,他到底是在哪个晚上,坐在什么位置的一张什么样的唐代**,看到了那样的月光。

唐朝的床有这么多,我孤家寡人的,实在不知道该要哪一种好。倒是打家具的师傅提醒了我,他说作为一名想要跻身大唐时尚美女界的预知堂堂主,什么胡床绳床还是坐床寝床的,都不是关键,一把月牙凳是万万少不了的。

月牙凳是大唐美女闺房里用的凳子。凳子在唐朝还有个名字叫“杌子”,它与高背椅的兴起改变了唐朝人的生活习惯,至少,从此以后唐朝人再也不用“跪”着吃饭了,他们终于可以舒舒服服地“坐”起来了。

大唐美女偏爱月牙凳,这是一种凳面好似月牙的凳子,可以充分解放双腿,坐上去非常舒服。并且它的造型还特别可爱,采用镂空的木雕手艺,好像一件艺术品。只是,这些师傅也是全拿我打趣,像这种刚刚时兴起来的家具,那可都是有钱人家小姐们的配置,哪是我这小老百姓享用得起的?

那么,要不要来一张简易的沙发?或者,竹藤椅也可以呀,不然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哦天呐,我的时间又错位了。这可是在大唐啊,大唐哪有电视呀,还想要沙发、竹藤椅?别做梦了。所以我在十年以前的那篇文章结尾就说过:“如果真的可以穿越时空,其实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是仔细想想,又觉得那会儿的生活,毕竟还是没有现代好。冬天太冷没有暖气,夏天太热没有空调。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更主要的是如果真的生在那个时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也是说,万一不幸我成了那个被老公遗忘的大老婆,我有可能终其一都要独守空房,或者我有可能成为那个倍受宠爱的小老婆,我又得大老婆跟前小心翼翼,搞不好还得磕头下跪或者受家法,那多受啊。这样说起来,还是不要回去的好。”

十年以前我这么想,十年以后,我依然觉得还是现在的生活比好。瞧,我电话响了,给我送外卖的小哥到楼下了。如果真的回到了大唐,能打电话叫外卖吗?

第十节 房子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大唐限房令

前面说了那么多,其实也就是大白天的做了一个梦,就跟那几年演的那些个穿越剧一个样。好端端的,一个现代人真的能穿回唐朝去吗?还想跑到唐朝的长安城里买房子?这种事儿除了能出现在电视剧里,也就只能发生在梦里了。

可是你以为,对于一个像我这样靠稿费过日子的人来说,在今天的西安城里买套房子难道就不是个梦吗?我妈就说我现在起早贪黑地干一年,还买不了我家卫生间大小的面积。有什么办法呢?房价高得离谱。即便如此,还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前两年我姐单位盖房子,得去开个证明,证明两口子名下都没有房,才能买这房。这不,才几年的时间,买房子又开始摇号了。

我原以为这就好像计划经济时代买粮买油都得凭票一样,是历史走到今天这个新时代里的新产物,结果有一天,突然翻开历史资料,我真是吓了一大跳,就连这限房令唐朝人都走在了我们前面,他们潮得也实在太离谱了。

一千年前的房叔房姐们

前面咱们说过,在土地所有权上,唐朝实行的是均田制,是按“口三人已下给一亩,三口加一亩;贱口五人给一亩,五口加一亩”原则授给的。这话的意思是一个三口之家至少可以拥有一亩(约六百多平方米)土地。当然这指的是普通老百姓。对于贵族呢?还有规定说:“若京城及州、县郭下园宅,不在此例。”这话什么意呢?意思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对于一个小老百姓来说,国家于你拥有的土地那是有严格限制的,但是那些住在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城市中的贵族们,他们可不在这些规定的范围里面。

所以,当年白居易的宅院,“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如一亩按667平方米计算,白居易一家的住房占地总面积为一万多平方米。这让我们蜗居在小鸽子笼里的打工一族情何以堪呀。

不过这都不算是厉害的。

那位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的郭子仪家,“在亲仁里,居其里四分之一”。亲仁坊就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长安那一百零八个坊中的个,其规模也就是个中等水平,有历史学家专门考证过,坊的东西1020-1125米,南北宽500-590米。取其平均数计算,亲仁坊面积至少将近六十万平方米。郭子仪的家占了这个坊的四分之一,那就是近十五万平方米。这样的住宅面积,你问我到底有多大,我可说不来,但史书上说,在郭子仪的众多宅院中有一条长长的巷子,他的些佣人们每天在这条巷子里来来往往,彼此见面互相都不知道对方住在什么地方。用这个例子来说明郭子仪家的住房面积到底有多大,生动形象了吧?

当然我们现在说的都是唐朝的一些王公大臣,在唐朝拥有住房面积最多的其实还不是他们,那些皇宫里面的公主们,才是大唐真正的房姐房妈,比房哥房叔们还要牛气好几倍。太平、安乐、长宁……这些公主们谁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看着一个的样子比谁的衣服穿得漂亮,谁的首饰贵,谁住的房子大。这种风气由大唐李氏的公主们逐渐蔓延到了他们家的媳妇们,就连宫里的嫔妃也都纷纷效仿,一时奢靡之风盛行。她们买房圈地,只要是她们看上的,想方设法地也要占了来。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就是个例子,她看上了一家人的房子,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地就要了过来,还美其名曰是“买”,其实跟强占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事情闹到这一步的时候,大唐的皇帝坐不住了,眼看着大臣们一个个屋舍极其奢华,身边的女人们也个个占房买地,再不想办法制止一下这股奢侈之风,搞不好就得把大唐江山给折腾完了。好,就从房地产开始着手吧。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其实对于房地产业的整治工作是从唐朝初年就开始的,只不过,似乎历来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三令五申,唐朝人的楼还是越盖越高,地还是越圈越大,这让皇帝很头疼。

唐初的房屋限购令说“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盖个小平房住着就行了。可是自打大唐开国,那些个王公贵族,真是一家的楼盖得比一家高。前面那几位不说了,那都是京官,在四川有个叫李晦的,就是个地方官,职务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吧,不仅给自己的家里盖了小楼,还在小楼旁边盖了一座四合院,冠冕堂皇地经营起了酒店生意。

既然无论京官还是地方官都能无视朝廷的禁令,平头老百姓自也就跟着效仿起来了。当然,这些平头百姓指的也只是头上没有帽,但腰包里却有钱的人。不然盖一座楼也不是玩的,那是要花的。韦应物有一首诗说:“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到没有,高百尺的楼,那一定是富豪才能盖得起的。而白居易的邻也绝非等闲人士,“东邻起楼高百尺,璇题照日光相射”。这都是百姓人家的房子,虽然诗人笔下的百尺高楼可能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那楼也一定是高得可以了,我相信无论哪个诗人都不会把杜工部笔下的茅屋,写成百尺高楼的样子的。

那一时期社会富足,国家有钱,百姓的日子也好过,他们这样显摆夸富,皇帝也就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喜欢盖你们就盖吧。

安史之乱是唐朝社会经济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一个盛世开始渐走向衰落,曾经的富贵繁荣终成过眼烟云。尽管一度也出现过短的中兴,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唐代宗李豫,安史之乱以后的第二位皇帝。

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不久便登上皇位的。眼看着国家遭受了那大的创伤,代宗痛定思痛,一定要紧衣缩食过日子,重整祖宗家业。公元780年,代宗下了一道令:“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凡阁临视人家,限百日内毁拆。”什么意思呢?唐代宗的意思是说,民和商人都不许盖楼,对于那些已经建成的楼房,只要站在上面可以俯视其他住户房顶的,都必须要在百日之内拆除掉。唐代宗的这个政策是非常严厉的,也是下了决心要在全国范围内吹起一股节俭过日子的好风气。他不但要求市民与商人不许盖楼加舍,就是政府和官员盖楼也在限制之内,谁敢盖楼加舍,就打谁的板子,绝无二话。

大约这一政令下达之后还是起了些作用的,但是时间一长,就又不当回事儿了。所以六十年以后,又有一位皇帝,把这限房令拿出来重申了一遍。他就是唐文宗。

唐文宗的这道禁令的内容是这样的:“士庶公私宅邸,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于令有违者,仗一百。”几乎是把代宗的话重复了一遍。估计这会儿造房子的风气又有些刹不住了,文宗翻了案宗,想起这一条来,赶紧下道旨,重申一下大唐天子对房产业的规定。

其实纵观唐朝历史,朝廷对于房屋的限制政策其实还是很多的,比如对各级官员盖房子的规格,我们前面都提到过,但好像一直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有钱、有权,能盖房子的就抓紧时间盖房子,能买地的就想着办法地买地,唯独对老百姓那可是一限一个准的。尤其是那个“求田问舍,先问亲邻”的政策,就是说,你买房也好买地也好,不光是要征得原业主的同意,还得征得他四邻族人的同意。如果人家邻居不同意,你就是拿着钱也未必能够买到房。当然这个政策可能是在社会安定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大多数无权无势的百姓来说,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可能就难上加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