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羨與感恩

第51章 關於心理機能的發展(1958)(2)

字體:16+-

迫害的形象被分裂出來,形成無意識的一部分,這也緊緊聯係著理想化形象的分裂。理想化的形象被發展出來,來保護自我對抗恐怖的形象。在這些過程中,生本能再度出現,並且顯示自己的威力。在自體的每一個層次中,都可以發現迫害客體和理想化客體、好客體和壞客體之間的對比。而這種對比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的一種表達,並且形成潛意識幻想生活的基礎。在早期自我盡力避開的那些被憎恨的和威脅性的客體中,也包括那些被感覺為受到傷害和被殺死的客體,這些客體從而轉變為危險的迫害者。隨著自我的強化以及它的整合與合成能力的提高,抑鬱心理位置的階段就到來了。在這個階段,受傷害的客體不再主要被感覺為是一個迫害者,而是被感覺為一個被愛的客體,個體還能經驗到對它的罪疚感和想要修複的內驅力。[9]這種和被愛的受傷客體之間的關係,形成超我中一個重要元素。根據我的假說,抑鬱心理位置在接近第一年年中達到高峰,從那時起,如果被害焦慮不甚過度,而愛的能力足夠強大,自我會越來越覺察到它的精神現實,越來越感到是它自己的破壞衝動造成其客體的毀壞。因此之前被感覺為壞的受傷客體,在兒童的心中有了改善,更加接近於真實的父母,自我也逐漸發展出處理其外在世界這個重要功能。

就內在因素而言,這些基本過程的成功,以及隨之而來的整合和自我的強化,都有賴於生本能在兩種本能的互動中占據優勢。但是分裂過程仍然持續著。在整個嬰兒期神經症階段(這是表達也是修通早期精神病性焦慮的方式),生死本能之間的對立,以焦慮的形式被嬰兒強烈地感覺到,這些焦慮來自迫害客體,自我試圖通過分裂,後來通過壓抑來應付這些迫害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