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十八篇

第55章 小學(16)

字體:16+-

《詩?民勞》:“戎雖小子”,《箋》雲:“戎猶汝也。”今江浙濱海之人,尚謂“汝”為“戎”。古人稱人之詞,曰乃、爾、戎、若,皆一聲之轉。仍,今在日紐,古人讀仍與乃通。《爾雅》“仍孫”,《漢書?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師古曰:“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仍”從“乃”得聲,則仍、耳古皆在泥紐矣。由是言之,知、徹、澄古歸入端、透、定,非、敷、奉、微古讀如幫、滂、並、明,娘、日並歸泥,是三十六紐減去其九,僅存二十有七耳。

陳蘭甫據《廣韻》切語上字,以為喻、照、穿、床、審五紐俱應分而為二。因加於、莊、初、神、山五紐,而明、微則不別,合成四十紐。但齒音加四而唇吻不能盡宣。喻分為於,同為撮口,紐音亦無大殊。陳說似未當也。然如江慎修視若神聖,以為不可增減,亦嫌未諦。如收聲之紐多濁音,無清音,泥、娘、來、日皆是。然“黏”本讀泥紐,今讀娘紐而入清音,則多一紐矣。來紐濁音,今有“拎”字,則為來紐清音,則又多一紐。聲音之道,本由簡而繁,古人止能發濁音,而今人能發清音,則聲紐自有可增者在。

清濁之分,本不甚難。堅清乾濁,見清健濁,潔清竭濁,檢清儉濁。今人習言之陰、陽平,即平聲之清濁也。上、去、入亦皆可分清濁,唯黃河流域隻能分平聲清濁,上、去、入多發濁音,故有陰陽上去入之說,大約起於金元之間。南方上、去、入亦能各分清濁。上聲較難,唯浙西人能分別較然。故言音韻者,常有五聲七聲之辨。

茲重定聲紐清濁發送收列表於下:

影 清 發聲

 曉 清 送氣

匣 濁 送氣

 喻 濁 收聲

見 清 發聲

 溪 清 送氣

群 濁 送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