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記》之外,《孔子閑居》、《仲尼燕居》、《哀公問》等,不在《三朝記》中,則應入《家語》一類。要之乃《論語》家言,非《禮》家言也。大戴采《曾子》十篇,《曾子》本儒家書。又《中庸》、《緇衣》、《表記》、《坊記》四篇,在小戴記,皆子思作。子思書,《藝文誌》入儒家。若然,《孔子三朝記》以及曾子、子思所著,錄入大小戴者,近三十篇。加以《月令》本屬《呂氏春秋》(漢人稱為《明堂月令》),亦不在百三十一篇中。
又《王製》一篇,漢文帝時博士所作。則八十八篇應去三十餘篇,所餘不及百三十一篇之半,恐猶有采他書者在。如言《禮記》不足據,則其中有百三十一篇之文在;如雲可據,則其中有後人所作在。故《禮記》最難辨別,其中所記,是否為古代典章製度,乃成疑竇。若但據《禮記》以求之,未為得也。《易》未遭秦火,漢興,田何數傳至施、孟、梁丘三家,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不脫,與古文同。故後漢馬融、荀爽、鄭玄、劉表皆信費《易》。《易》專言理,唯變所適,不可為典要,故不可據以說《禮》。
然漢人說《易》,往往與禮製相牽。如《五經異義》以“時乘六龍”謂天子駕六,此大謬也。又施、孟、梁丘之說,今無隻字之存。施、孟與梁丘共事田生,孟喜自雲:“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喜。”而梁丘曰:“田生絕於施讎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是當時已起爭端。今孟喜之《易》,尚存一鱗一爪。臆造之說,未足信賴。
焦延壽自稱嚐從孟喜問《易》,傳之京房,喜死,房以延壽《易》即孟氏學,而孟喜之徒不肯,曰:“非也。”然則焦氏、亦氏之《易》,都為難信。虞氏四傳孟氏《易》,孟不可信,則虞說亦難信。此數家外,荀氏、鄭氏傳世最多,然《漢書》謂費本無書,以《彖》、《象》、《文言》釋經,而荀氏據爻象承應陰陽變化之義解說經意,是否為費之正傳,亦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