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治學講演集:提高

第12章 考證學方法之來曆

字體:16+-

我覺得很抱歉,輔仁大學的許多朋友幾次要我來說幾句話,可是一年以來,在外麵跑了半年,很少時間,直到今天,才得和諸位見麵。今天是應輔仁大學國文係之約來的,想到的《考證學方法之來曆》這個題目,是和國文係有關係的,而與別的同學也有直接的或間接的關係。因為近幾年來,研究考證學方法來曆的漸漸多了,而中國近三百年的學問和思想,很受考證學的影響。

考一物,立一說,究一字,全要有證據。就是考證,也可以說是證據,必須有證據,然後才可以相信。

近三百年始有科學的、精密的、細致的考證,必有所原,許多人以為是十七世紀西洋天主教、耶穌會教士帶到中國來的,如梁任公先生就是這樣主張著。

在一六○○年左右,利瑪竇來到中國。繼之若幹年,經明至清朝康熙、雍正年間,有許多有名的學者到中國來,他們的人格學問,全是很感動人的;並且介紹了西方的算學、天文學等十六世紀十七世紀的西洋科學。恐怕中國的思想界、學術界都受到他們的影響。

中國考證學家、清代考證學開山祖師顧亭林和閻若璩,全生於利瑪竇來華以後;顧亭林生於一六一三年;閻生於一六三六年。利瑪竇則是一五八一或八二年來華的。顧亭林考證古音,他的方法極其精密。例如“服”字,古音不讀“服”音,而讀“筆”音,他為了考證這一字,立這一說,舉出一百六十二個證據來證實。在他的著作裏,立一說,必要有證據,許多字的考證都是這樣。閻若璩考證古文《尚書》,也是這樣。《尚書》有兩種:西漢時候的《今文尚書》,有二十八篇;到了晉代,又出了一種《古文尚書》,有五十三篇,於前一種的二十八篇之外,又增加了二十五篇,文字好,易了解,談政治、道德,很有點哲學味,內容豐富。因為它是用古文字寫的,所以稱做“《古文尚書》”。當時有人不相信,漸漸的也就相信了。至唐代以後,《古文尚書》成為正統,沒有疑心它是假的了。到了清代,閻若璩著《〈尚書〉古文述證》,把假的那些篇,一篇一句,都考出它的娘家,打倒了《古文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