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尋近代中國

三十年經濟高速增長的泡沫

字體:16+-

梁啟超1899年在《自由書》中寫道,“中體西用”的思想嚴重束縛了中國人,是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他相信這個思想“不三十年將化為灰燼,為塵埃。其灰其塵,偶因風揚起,聞者猶將掩鼻而過之”。

然而,一百多年過去了,中國並沒有完全放棄“中體西用”路徑依賴。這究竟蘊含著怎樣的道理,當然不是梁啟超這樣徹底否定所能解釋的,因為“中體西用”雖說隻是一個概念,但其前後期並不是同一個意思。

中國在經曆了兩次鴉片戰爭打擊之後被迫踏上世界一體化道路的。之所以兩次被打方才覺悟,而不像其他“後發國家”麵對西方工業文明迅即擁抱,主要原因還是中國文明底蘊太深厚了。文明傳統原本是個積極因素,到了這個時候反而成為前進的包袱。

在十六世紀之前很長時間,中國文明確實有資格傲視全球。但當英國工業革命發生後,人類進入另外一個階段,巨大的產能過剩迫使工業資本尋求海外市場,中國被迫卷入世界一體化,其實就是被硬拉著從農耕文明走上工業文明。

然而那時的中國並沒有人明白這個道理,他們認為,中國的落後隻是暫時的、局部的,中國隻是在科學技術上不如人,要論精神文明,中國人三綱五常名教倫理遠超西洋。所以那時稍有眼界的中國人如馮桂芬,雖然承認中國的失敗,但認為這種失敗並不說明問題。他耐心勸告大家“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西洋諸國富強之術”。這就是“中體西用”發生之初的情形。

顯而易見,“中體西用”在近代中國早期具有進步意義,這種思想就是勸告中國人不要怕西方思想文化的負麵影響,相信中國文明在與西洋文明充分接觸後,一定能夠重構一個新體係。這種勸說對於減弱反對者的壓力,相當有效。這些反對者不由自主地想,既然堅守了“倫常名教”,那就學點“奇技**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