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尋近代中國

中國為什麽不改革

字體:16+-

然而,琦善的理性選擇卻使他個人蒙受了巨大羞辱,成為國人皆曰可殺的賣國賊。這是琦善個人悲劇,更是近代中國巨大失誤。按照蔣廷黻推理,假如不是琦善出麵化解中英衝突,那麽中國一定要按照林則徐設定的路徑選擇戰爭。中英必將有一次大戰;戰則必敗,敗則必速和;速和不僅可以使中國的損失大幅度減少,而且可以使中國提前至少二十年走向維新,進行政治改革。換言之,中國應該比日本提前三十年轉身向西,走向世界,而且不會發生後來那麽多政治、文化上的動**與波折。

仔細想想,蔣廷黻這個看法雖說殘忍,但確實是對的。《南京條約》使中國損失不少,比如割讓香港,但對一個長時期受人恭維的“中央帝國”來說,一千二百萬元洋錢賠款確實是“小菜一碟”。至於五口通商,不過就是在原先廣州一口通商基礎上再增加四個通商口岸而已,充其量不過是四個“經濟特區”。清政府在經過短暫痛苦後很快就覺得慶幸,因為戰爭終究過去了,中國重回帝國老路,可以繼續“天朝上國”美夢了。

清政府確實沒有大難臨頭的緊迫感,中國知識精英除了林則徐、魏源等少數人,沒有人注意到英國與先前那些“蠻夷”有什麽不同。他們的普遍認識是,即便英國人與周邊蠻夷不一樣,那與過去兩百年來一直在東南沿海活動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應算同文同種吧?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被曆史證明不過爾爾,那麽英吉利又怎能讓中華帝國口服心服?

鴉片戰爭表麵上因鴉片而戰,其實戰爭結束後鴉片貿易並沒有禁止。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最大失敗不在戰場上,而是戰爭結局根本沒有改變中國一絲一毫。也就是說,中國國際貿易收支依然無法通過正常貿易實現平衡,鴉片依然是英國平衡對華貿易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