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尋近代中國

排外的理由:利益受損

字體:16+-

五口通商的目標,對於英國人來說,就是擴大貿易,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以便讓中英貿易,其實也是中國與世界的貿易盡早平衡;對於清政府來說,五口通商可以大幅度減弱廣東在全國政治架構中的分量,以“眾建”通商口岸,降低廣東一口獨大的地位和廣東不可一世的社會風氣。至少在那些參與談判的中國大臣看來,五口通商不僅不會影響清政府財政收入,而且對於遏製吏治腐敗,純潔社會風氣,均衡全國經濟布局,促進整體發展,都會有出其不意的好處。

然而,這項對中英兩國都有好處的事情卻在廣東遇到了障礙,廣東人的反對出人意料地激烈。

事實上,在鴉片戰爭之前,與世界交往最多的肯定是廣東人。他們與外部世界通商的曆史至少有三百年以上。廣東人較內地中國人更多地知道外國和外國人的真實情形,在很長時間與外國人相安無事,說說鳥語,掙點外匯,賺點溝通中外商業往來的中介費,生活不土不洋不中不西,與內地相比,知道世界;與外國人相比,知道中國。這是近代中國曆史上一批非常獨特的人群。

及至五口通商,廣東在溝通中外方麵的地位迅即衰落。新開放的四個通商口岸有兩個在江浙,如果從地理區位來說,先前貿易份額比較大的江浙地區肯定不會舍近求遠,離開熟門熟路,或許還有多種關係的江浙口岸繼續轉赴廣東。至於整個華東、華北,甚至華中許多地方,其實都麵臨這樣的問題。於是,上海在五口通商後迅速崛起,漸漸取代廣東在全國經濟中的領先地位。廣東慢慢沒落,生意越來越蕭條。

麵對此情此景,先前專吃中外商業中介這碗飯的人心中充滿憤怒,他們覺得這場戰爭的最大受害者不是被劃出去的香港,也不是朝廷拿出來的那些銀子,而是他們這些靠山吃山的人。他們當然不會理解中英談判的主旨和意義,不理解中英貿易均衡的意義,不理解五口通商對中國未來的價值。他們所知道的非常簡單,就是五口通商不僅使外國商人被無端分流到另外四口,而且使國內商人也因為五口通商不再來廣東消費了。先前依附在十三行之下的地方官吏,不分大小都程度不同受到打擊,滾滾財源就被這一紙文書而禁絕。他們不敢恨朝廷,但他們敢恨英國人。因此,等到《南京條約》達成,廣東十三行生意明顯蕭條,原本最開通的廣東人突然變成最激進的排外主義者,以為廣東現在的不景氣,都是這些洋人惹的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