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尋近代中國

第十章 重繪“民國前半程”曆史軌跡

字體:16+-

在袁世凱的政治概念中,民主共和原本與君主立憲並沒有根本區別,除了一個君主必須廢除外,共和體製其實也是一種憲政體製,這種體製所實行的其實也應該是一種東西洋通用的代議製形式,而不是孫中山所期待的全民政治,更不存在重回啟發民眾,先軍政,再訓政,慢慢培養民眾的憲政習慣,慢慢將憲政民主的權利還給人民等問題。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2012年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周年。這兩個百年前的重大事變,將近代中國曆史分成截然不同的前後兩個階段。前麵是兩千年帝製時代,後麵則是現代民主政治共和時期。當然,此後的共和道路並不平坦。剛剛成立不久的共和國麵臨著多次複辟威脅,中國雖然一次又一次化險為夷,堅守住了共和原則,但是到了1928年,中華民國還是發生了一次巨大轉變,孫中山-蔣介石領導的南方革命勢力勢如破竹,長驅北伐,北方的中華民國政府放棄抵抗,中國複歸統一,但政權性質與先前幾乎完全不同。如何評估1928年之前的中華民國史,過去的言說,不論是中共,還是國民黨,都將這一時間段看作是“北洋軍閥反動統治”,即便中性表述,也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或“北洋時期”。如果從大曆史視角觀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華民國是中國曆史的正統。繼續妖魔化這段曆史,其實是對中國曆史的不尊重。淡化乃至最終放棄黨派立場和意識形態視角,重新檢討“民國前半程”政治得失,或許應該引起近代史學界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