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以为完成了自己既定的目标就会幸福快乐,但结果却好像越努力就越感受不到快乐,不努力更是不快乐。
生命很可贵,但人生又很漫长。我们常常不知道做什么事情才是正确的。这里我来分享一下在我眼里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我对生命理解的变化
20岁之前,我一直坚信自己能够长寿,但20岁的一次“劫后余生”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以前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一定要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要优秀,要有钱,要被很多人羡慕,要样样都比别人强。但那次变故之后,我觉得只要活着就好,哪怕只是一个平庸的人。
我感慨自己还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灵活的四肢,可以去任何我想要前往的地方。我感慨自己还能闻到鲜花的芳香和青草的清新味道,感受到食物融化的丰富层次感。我感慨自己还能感知到家人们、朋友们对我的爱。曾经的我筑起高高的壁垒,把自己围在里面,拒绝每一个想要接近我的人。如今,我感慨我还能坐上一整天来消磨时光,可以在天马行空的思想世界里幻想一切我想要的生活,构想着十年后、二十年后的日子,然后再回到现实中努力把这些幻想实现。
到28岁那年,我开始学习和练习两种很好用的工具——清理与冥想。其中有一种冥想叫作告别冥想。让我们闭上眼睛,深呼吸,幻想今天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然后问自己两个问题:“如果今天就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打算怎样度过呢?在最后一天里,我做什么事情才不会感到后悔呢?”通过自问自答,我们会发现很多自以为放不下的东西,因为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便都可以放下了。
比如,你可能还在惦记和同事争论的一个方案,拼命地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连梦里都在想如何说服对方。但如果今天就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突然觉得,能够见到对方,跟他打声招呼,还能够和他一起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就已经非常值得珍惜了。你会放下指责对方的想法。
比如,你正在做一份非常不称心的工作,每天一想到要上班就浑身难受,但是为了生活你不得不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如果今天就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了,我想你大概不会再去上班了。那如果你的生命不止一天,如果还有明天,还有三个月,还有三年,还有半辈子呢?我相信你会重新规划一份能让自己全情投入的热爱的工作,或者想办法让自己改变对于这份工作的看法。
比如,你因为和伴侣发生了分歧,刚刚吵过一架。如果今天是你的最后一天,你还会费尽力气去争吵吗?比如,你因为孩子作业写得慢错误又多而刚刚责骂过他,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还会因为相同的事情和孩子发火吗?还是说,你会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最后时光,和谐相处留下一些美好回忆呢?
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鼓起勇气去和那个暗恋已久的人表白?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去和那个一直让你抱有歉疚的人说一声“对不起”?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后悔早上出门之前对父亲说了难听的话?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还会用这宝贵的最后一天去记恨那些伤害过你的人吗?
我一开始做告别冥想的时候,内心是非常抗拒的。我心想,自己现在活得好好的,而且这么年轻,为什么要想很久之后才会发生的事。但是见多了生命的逝去后,我开始接受了告别冥想。看到突如其来的意外,看到同龄人从患病确诊到离世不过几个月的时间,看到平日身体素质很好的年轻人猝死在工作岗位上,还有许许多多未完成的心愿,我突然意识到,告别冥想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
如果你把每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那么无论什么时候离开,你都不会觉得有遗憾。你会调整许多人生决定。你不会再在无意义的工作上耗费时间,而是会去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你不会再忙于赚钱而疏远家人。因为你知道,也许从某一刻开始,你就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你会珍惜现在能够陪伴彼此的每一天。你不会再以事业为借口,错过对孩子成长的陪伴。因为你知道,长大成人的道路并不可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等孩子长大,等到你终于不再忙碌的那一天,他已经不再需要你的陪伴了。你也不会再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电视剧、短视频和购物等消磨时光的事情上。
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正念的奇迹》的作者一行禅师说过,奇迹就是在大地上行走。后来我在读《内在工程》的时候,看到作者萨古鲁也有一句类似的话:“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本身。”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喜怒寄托于外在。如果我的男朋友爱我,我就感到快乐;如果他对我不好,我就感到不快乐。如果家里人说了顺从我的话,我就感到快乐;如果家里人说了难听的话,我就一点都不快乐。如果孩子听我的话,我就感到快乐;如果他一点都不乖巧,不听从我的安排,我就非常生气。
我们常常以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金钱,追求别人的爱,让身边的人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对待自己。但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些并不是生命的意义。
我有一位老师,曾经讲过一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一家公司从创立到上市需要准备十年,只有在成功上市之后才会开心。但就算真的成功上市了,也不会因为公司成功上市这件事而开心超过三天。可是过去准备的十年,都是在真实的痛苦中度过的。所以我们应该持有的心态是:成功了我开心,不成功我也开心;在路上我开心,到了终点我也开心。”
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18岁的时候我梦想考上北大,这个梦想在28岁的时候终于实现了。但是我开心的时刻只停留在了查分、拿到录取通知书以及发朋友圈动态的那几个小时里,然后生活就又回到了原本的轨道。我的生活并不会因为努力十年的梦想终于实现而发生多大的改变,余生的烦恼也不会因为这一刻的快乐而消失,我还是我自己。
那么,什么才是生命中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呢?正如我之前所说的,就是那些在你生命最后一天不留遗憾的事情。就拿事业来说,假如今天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你热爱你为之努力的事业,那么你的过往已经留下了足够多的成果积淀,你不会因为这份工作而感到后悔。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依然在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你把自己的生命全情投入在热爱之中,即使你不在了,共同奋斗的人会为你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如果你还不知道在自己离开之后自己的团队会如何继续这份事业,那么你就要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做计划,寻找值得你信赖和可以托付的人。中国妇产科奠基人林巧稚先生在弥留之际依然惦记着自己的事业,突然喊道:“快拿来!产钳,产钳……”护士拿来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几分钟后,她的脸上露出了平静安详的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三个,真好!”这便是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她生命的意义。
如果现有的一段关系让你觉得是在消耗生命,而不是获得滋养,那么,你是时候好好地跟这段关系说一声再见了。你应该去和那些真正能够帮助自己获得生命能量的人在一起。如何去判断这段关系是否在消耗你的生命呢?其实很简单,当你在这段关系中和另一个人相处的时候,感受一下自己的情绪是开心、喜乐更多一些,还是纠结、痛苦更多一些。你回忆一下这段关系中的片段,看看想到的是美好的经历,还是让你不舒服的经历。如果你不幸进入了一个负能量的环境,身边并没有真正有意义的关系,那么你应该好好去爱自己,用之后的每一天去爱自己。
告别冥想会帮助你认清生命的真相,让你仔细思考什么对自己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还是有非常多的机会可以去实现心愿的。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平静、喜乐、清醒地活着,幸福、自由自在地活着。我们要活明白,不要让自己陷入各种各样的琐事中。当你认真想清楚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后,接下来的每一天你都会过得踏实和不留遗憾。
随顺生命之流,全然地活在当下
在《零极限》这本书中有一个说法,就是我们会依据两种方式做事情,要么是记忆,要么是灵感。记忆就是你过去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对于类似事情的处理方法,决定了你会对眼前这件事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而灵感则是来自更高维度思想的指引。如果我们想要依据灵感做事,那就要让自己回归到“零”或者说是“空”的状态,这会让我们做事有无限的潜能。
我们关于过往偏差错乱的记忆,会影响自己在当下的行为。而当下的行为又会在未来造成一个结果。这些记忆包括潜意识地认为我们不配得到一切美好的事物,就像“这么好的东西,一定不会属于我”“我学习又不好,肯定考不上”“这家公司虽然我很想去,但是以我的能力公司可能不会要我”“我长得不好看,我喜欢的男生不会喜欢我”等等。这些记忆也包括对金钱的厌恶与匮乏感的矛盾,就像“人有钱了就会变坏”“金钱会带来不幸”“我好穷啊,要是有钱就好了”等等。这些记忆更包括我们的不信任,就像“没有我的帮助孩子不能做好这件事”“防人之心不可无,他会不会在欺骗我”等等。这些记忆还包括社会的、家庭的评价标准,告诉你什么才是成功,而不是告诉你要按照你想要的方式来过自己的人生。
当你不断地清理与删除这些过往的记忆,多和真正的自己在一起时,你会发现那些发自内心想要做的事情自然就浮现在眼前。这些想法并不是来自外在,不是来自追赶风口的盲从,不是来自别人的建议,而是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这就是我们的灵感。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可能是因为你在潜意识中存储了很多不正确的模式。当你把这些模式逐渐改掉后,你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好。你需要做的是先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安定下来,让这些想法逐渐浮出水面。希望在接下来的人生里,每个人都可以达到 “不强求,不执着,静待结果发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