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就忘怎么办
我不算是擅长记忆的人,但只要我记住的东西,遗忘的可能性都比较低。就拿我参加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的经历为例,公共课和专业课考试用书加起来总共上千页,我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复习上,就通过了考试。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大学时学习的专业课知识我都还记得。很多上学时曾经学习过的古诗文,到现在我依然能流利地背诵出来。
这并非是因为我天生记忆力好。我从小就不是那种聪明的小孩,特别是上了高中以后,对于知识的反馈速度更加堪忧。数学和物理老师讲课的时候,我几乎跟不上他们的节奏。幸好我笔速足够快,可以把他们写在黑板上的所有东西都抄写在笔记本上,下课后再慢慢消化。大学的时候更是如此,学习高等数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于是我只能一直慢慢追赶,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好在天道酬勤,我在一系列的考试中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并且时隔多年我依然能够准确地回忆起那些学过的知识。
记忆可以通过学习提高
高中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理科学得很好,就是记不住文言文。有一次老师让默写《陈情表》,默写不下来的同学抄写二十遍,结果他抄写了二十遍还是只记得前几个字。
跟他交流的时候我才发现,他在抄写的时候都是看到几个字然后抄写几个字。小学的时候我的妈妈就告诉过我,每次要将一句完整的话记忆下来,再进行抄写。如果看一遍记不住,那就在心里默默地重复读几遍,再进行记忆,直到自己不盯着那句话也能完整地写下来为止。这样的抄写才能算得上是有效的抄写。如果只是看到几个字就抄写几个字,哪怕抄写几十遍也不会对记忆有任何帮助。
后来遇到学业上的背诵和抄写,我基本都用这种方法。渐渐地,我对于记忆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白了记忆也是讲究方法和原理的。只有掌握好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才能够事半功倍。
记忆的基本原理
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学了很多知识却总是记不住。我来打个比方,假设在你面前有一个文件筐,里面堆放了很多小纸条,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某张特定的纸条呢?这些纸条如此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想要找到其中特定的一张纸条无疑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你把这些纸条按照顺序编号,然后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整齐地放在盒子里,每十张用一个长尾夹夹好,想要找到其中某一张就容易多了。
记忆有三个阶段:一是编码,二是存储,三是检索。假设每张小纸条代表着一个知识点,编码就是你在小纸条上写的编号,并且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过程;存储就是把这些小纸条放在盒子里,进行归档;检索就是当你想要寻找某一张纸条的时候,就会按照之前排列的顺序把它挑选出来。
但是,人脑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必然会出现遗忘的情况。即使你把知识点按一定顺序排列好了,如果不去定期回忆、复查,还是会很快忘记。在学会一个新知识点以后,你得多次重复地找回那些被忘掉的知识,它们才能长久地存在于记忆中。那么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些知识点的小纸条进行编码呢?
如何记得又多又牢固
1.先理解,后记忆
一个没有被理解的知识点就像一张未被编码、随处乱扔的小纸条,死记硬背不但白费功夫,还容易遗忘,并且在回忆的时候还很容易出错——那么多没有编码的纸条,我们不知道从哪里找起。
就拿学习来说,如果你要记住的内容是一个全新的公式,你一定要动手推导一下它是怎么得来的;如果你要记住的内容是教科书上一个从来没见过的概念,你要看看它的定义,想一想它是基于什么理论被推导出来的,为了用它证明什么;如果你要记住的内容是一套体系,那就要明白这套体系运作的原理。当你真正理解了内容,才能继续深加工。经过这样一个理解的过程,未编码的小纸条就被添加上编号了。
2.建立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无论是学校的课程安排,还是我们在工作中接触全新领域的步骤,都是一个从入门到进阶的过程。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递增的。一开始学的内容就像挖地基一样,每一个知识点就像是砌墙的一块砖,通过混凝土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如果你没有打好地基,或者只是把砖块堆砌在一起而缺少混凝土联结,那么房子随时都有坍塌的风险。所以我们要避免这种风险的存在。
就学习而言,文科类专业所需要记忆的内容与理工类专业不同。文科类要记忆的内容往往是有意群(1)的,无论是背知识还是课文都符合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把一大段话的中心意思提炼成几个关键词,你会发现它们之间是有一些逻辑关系的。所以你只要记住它们之间的联系就行了,当背到前句话的时候,自然会想起后一句话是什么。
对于理工科的内容来说,如果是专业基础课第一次接触的概念,请务必完全理解。在后面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你就去寻找这个学科以前学过的和它有关联的知识点。比如我大学时学的是电气专业,那么大一学的电路知识就是最基础的内容,后面学习的所有的专业课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如果前面的基础知识没有充分地理解,那么后面的知识我只会一知半解。
同样,如果前面的课程打好基础,那么后面我在学习新概念的同时也会加强对旧概念的记忆,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和以前记住的、熟悉的、有关联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层层递进,几个知识点牢牢地包裹在一起,就很难忘记它了。联系的内容越多,就越难遗忘。
3.定期重复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考试前一天晚上通宵临时抱佛脚,终于上了考场,你会感觉很多死记硬背的东西在脑子里飘浮着,但没有一个知识点是真正记住或者与其他知识点融会贯通的。你只能寄希望于老师的出题方式刚好迎合你的记忆方式。在分发考卷前老师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你几乎可以感觉到知识从耳朵里快速流出。你在不停地默念最后记住的内容,企盼老师早点发卷子,不然就忘得越来越多。这是因为考前时间紧张,没有将知识点足够地重复记忆造成的遗忘。我们知道只有重复记忆才能拾回记忆中缺失的片段。
4.回忆场景
除了相关联的知识点以外,学习时的环境对我们的记忆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人有两套记忆系统,一个叫作外显记忆,还有一个叫作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就是你背的知识内容本身;内隐记忆就是在你背的过程中,窗外树叶的沙沙声、黑板旁边嘀嘀嗒嗒的钟表声、教室里桌子的位置……这些环境内容也被“录制”进了大脑中,只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感觉类似于你想找一个知识点,你不记得它的准确页码,可你记得那一页有一张插图,于是你就快速地翻书查找那张插图,找到插图自然也就找到对应的内容了。
5.用自己的话重述内容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生成效应,就是相比于别人告诉你的内容,你更容易记住自己说过的话。
我们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往往都伴随着术语、各种晦涩难懂的字句。如果把它梳理成通俗易懂的话,对着一个没学过这个概念的朋友讲一遍,要是他能听懂,你也就算是记住了。
6.部分学习法
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背课文。我们把每三四句话分割成一个小的部分,学习第一部分直到掌握它,然后再学习第二部分,接着学习第三部分……背完整个段落以后,再从第一句重新背到最后一句。
这样的好处是能够获得更快的反馈,如果你一股脑地从文章的第一句背到最后一句,可能背完一遍你已经不记得第一句讲的是什么了。这种划分细小单元的办法就好像把十张小纸条用长尾夹夹起来一样,先找到它所在的那一沓,然后再具体到某一张,这样找起来就容易多了。
7.记忆宫殿
记忆宫殿其实就是把那些看似不相关的词创造性地编成故事,而且这个故事一定是有场景的,和实际地理位置相对应。当人们记忆有情节的故事和地理方位时,总是比记忆枯燥的概念要简单、深刻。
这种方法在背英文单词时特别好用。如国际象棋“chess”这个单词,网上就有个编好的小情景剧:“两条小蛇(指两个‘s’)在车上(‘che’近似汉字‘车’的发音)下象棋。”这样会马上记住这个单词,并且会记很久。
所以不论是背诵东西还是学习新内容,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就能够更高效、更省力。
(1)意群就是指句子中按意思和结构分出的各个成分,每一个成分即称为一个意群,同一个意群中词与词的关系紧密,不可随意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