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才能高效成长

怎样学习更有效

字体:16+-

“怎样学习更有效”是很多人遇到过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说说什么是“无效学习”。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都记了下来,结果一做习题还是什么都不会;复习的时候感觉什么都会,一考试却发现很多内容都想不起来;踏上新的工作岗位,领导安排的任务都按时完成了,过了好几个月还是一直在做相同的工作,感觉自己毫无长进;想学习某一种新技能,看了很多资料和知识但还是没有学会,所以只好放弃……

心理学界有两项与学习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其中一项是学习方法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可以极大地影响学习效果;另外一项是学习过程可以直接与成绩相对应。也就是说,无论考试也好,学习新知识也好,只要学习的是以前不会的内容,你都在用同一种方法进行学习,而且你的学习方法决定了你的学习质量。

美国智库高级研究员乌尔里希·伯泽尔在著作《有效学习》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改变人对某一事实或观念的思维方式。举个例子,比如学习经济学知识是为了学会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如果你没有学过经济学,可能对“经济”这个词还只停留在钱的概念上。但是如果学习了经济学,你就会懂得一些关于沉没成本、边际效应、资产负债之类的知识。

我们学习的一些基础知识对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非常重要。比如说,如果你没有学过物理,可能会认为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更快。再比如,哲学会教你辩证思考,博弈论能帮助你决策,数学会让你看清一切变化的底层规律,编程可以让你用更有效的方式改变生活……学习知识与技能就是为了能够看懂我们的自身经历,并解释我们所处的世界。

系统化学习方法有五个重要元素:价值感、目标、提升、实践、融合。接下来我就从这五个方面谈谈如何“有效学习”。

1.价值感

如果你本身不想学习一种技能,你是不太可能学会的。这并不难理解,在学生时代,我们总是对自己喜欢的课程或者自己喜欢的老师教授的课程学得更认真。而如果你本身不喜欢某一门课,或者压根就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想要取得好成绩是非常困难的。

我中学时学得最好的科目是语文,但是大学读了电气工程专业,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这个专业提不起任何兴趣。后来我渐渐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学习的过程而非专业本身上,开始享受从不懂到懂的过程,享受构建知识体系时的掌控感,享受解出难题时的彻悟,于是那些专业课也就不那么讨厌了。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己学习的知识是有价值的,而且能够发现其中的意义。只有这样才容易学得好。如果你学习一门课程总是想着为了应付考试,那样会让你的学习之路痛苦而沉重。你可以先选择书中对你有实际意义并且能够引起你兴趣的内容来学,这样学起来会更轻松,而且学习过程也更加愉快。

2.目标

小阶段的学习目标可以是一天完成多少题目、正确率达到百分之几。长期来看,无论哪个专业都应该有同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目标,那就是理解该专业的基本逻辑,并借此认识专业知识是如何按照基本逻辑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专业都有最基础的底层理论,它们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地基,其他的知识如同交错的钢筋,环环相扣,构筑成整个学科体系。

3.提升

最有效的学习过程,是先学习未知领域对我们来说最简单的部分,然后循序渐进,一点点提高难度,即走出舒适区,远离恐慌区,留在学习区。

走过入门的阶段以后,你需要有针对性地打磨技能,这个过程需要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即持续关注重点难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叫作“监控”,就是观察自己学得怎么样。不要惧怕犯错误,当我们知道一道题做错时,大脑会提醒你这里很重要。我们应该记录下自己犯的错误,以防今后再错。

4.实践

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叫作生成效应,就是说自己加工、处理过的知识比别人直接告诉你的知识更容易被记住。这个现象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听老师讲例题的时候都会,但是当自己做的时候就不会了。你可以通过背诵、复述、不看答案独立完成一道题目等方法来实现自我测试。当别人给你演示过一种技能以后,要想真正学会它,一定要马上动手亲自实践一下。

5.融合

有效学习的本质是看到一个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当你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时,大脑里会自动跳出两个问题:有没有哪些以前见过的知识可以解释这个概念呢?这个概念和其他领域、其他课题有什么联系呢?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知行合一,即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实现新知识、过往经验与其他知识的融合。波利亚系统化方法给出了融合知识的通用步骤。

第一步是理解阶段。这一阶段需要观察和发现问题的核心概念与性质。比如说,你拿到了一个需要完成的新课题,你会去搜索文献,去图书馆借阅各种相关的书籍。在大致了解以后,要清楚自己面对的未知问题是什么,而自己现在掌握了哪些数据和信息。

第二步是规划阶段。这一阶段用来规划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前我们已经对手里现有的资料有了大致的理解,这时候要去主动寻找已有的数据和未知问题之间的关联,参考前人的一些解决办法,试着设计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建模或者写出一个可执行的设计方案。

第三步是计划实施阶段,即执行上一步列出的方案。

第四步是回顾阶段。经过前一阶段的实施,列出的几个方案孰优孰劣已经一目了然。有了这一次的经验,下次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对怎样设计、哪种方案可行性更高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