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笔记,形式是次要的,内容是主要的,记住是重要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记笔记就是老师讲什么,黑板上面有什么就抄下来。其实不是这样的,无论是哪一种记笔记方法,“抄写”这个步骤都只占很小的分量,记笔记归根到底还是要记住。哪怕你独创一种记笔记的方法,只要能记住,那也是好方法。
这里介绍两大类六小类的记笔记方法,包含适用于学生上课、听讲座时的记笔记方法,以及自学、阅读时的记笔记方法。
上课或者听讲座的记笔记方法
1.康奈尔笔记法
康奈尔笔记法最早是由康奈尔大学的沃尔特·鲍克博士发明的。康奈尔笔记法又叫“5R”笔记法,包括记录(Record)、简 化(Reduce)、 背 诵(Recite)、 思 考(Reflect)、 复 习(Review)五个要素。
具体使用方法是把一个本子分成左、右、下三个区域。右边那一块区域设置得最大,作为“笔记栏”,是听课、听讲座的过程中使用的。这个区域用来记录老师上课强调的重点内容,并且这些内容越简洁越好,只记录一些自己能看懂的短句就可以,没必要把每一句话、每一个例子都详细地写下来。
当你上完一节课,或者听完一场讲座以后,把右边的笔记研究一下,提炼出关键词写在左边的“问题、线索栏”,把你认为可能出现的考点或者有什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也写在左边栏里。
最后,你对这次的课程或者讲座进行一两句话的总结,写在最下面的“总结栏”。
这里讨论一下为什么康奈尔笔记法很有效。我们通过康奈尔笔记法的要素可以发现,它是符合大脑记忆规律的一种方法。
人的大脑记忆知识也好,记忆生活中的事情也好,都要经历两个过程:存储和提取。康奈尔笔记法能够将你的知识点整齐排
列。这个时候你再想找到某一个知识点就容易多了。
记录的过程是为了获取信息,不然老师讲得太快,一节课下来可能什么也记不住。简化的过程就像给这些知识点增加序列,方便下一次能迅速地找到。复习是为了减少遗忘,把那些遗漏的知识捡回来。背诵与思考分别对应着存储与提取,你思考得越多,印象就越深刻。
其实每一块内容写在哪个区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笔记过程中要动脑筋而不是只是记录。记笔记就是思考总结的过程。
2.在书上空白处记笔记
中学的时候学习文言文,还有上大学以后某些需要画很多图的专业课,我都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记笔记,比较省时间。
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来进行标注,再把注释写在纸张周围离该知识点最近的空白处。比如说,通假字可以用倒三角框起来,定语后置可以把整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状语后置可以用双下划线等,再把批注写在段落右边的空白处。除此之外,标记还有方框、正三角、菱形等符号,选一种你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就可以。遇到某些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意思固定的词,可以统一用圆圈圈起来,段落右边再写上解释。如果记在笔记本上的话,需要把内容重新描述一遍,这样就很浪费时间。在旁边简简单单写个批注,看起来一目了然。这时候不管有些人常用的方格笔记法还是康奈尔笔记法,都不如直接写在书上简洁方便。
读书时的记笔记方法
1.标记笔记法
要想真正使书中的内容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只是用眼睛看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各种标记、符号,还要学会做笔记。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提供了七种在书上做标记的方法:画底线,在画底线处再加画一道线,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在空白处编号,在空白处记下其他页码,将关键字或者句子圈出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三种做笔记的方法:结构笔记、概念笔记及辩证笔记。
结构笔记是最常用的做笔记的方法,就是按照书的架构记录笔记,有三个要点:
(1)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整本书谈的是什么?
(3)作者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主题的理解?
围绕这三个要点做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2.思维导图法
对于逻辑性、结构性很强的书,最适合用思维导图法了。
总览全书或文章,记下目录、主要的标题、结果、结论、小结、主要的示意图或者其他一些映入眼帘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为全书或文章建立起思维导图里的中央图、主要分支或者基本分类的概念。
下一阶段,你要看一看有没有材料还未包括在概览中,特别是每段、每节和每章的开头和结尾,因为这些地方往往集中了最为重要的信息,然后把它们加入思维导图中去。
接下来是内查。这个阶段你可以解决大部分学习难题,但仍会跳过一些主要的问题区域。对全书或文章的其他部分熟悉以后,你就会发现已经很容易理解各段落的意思,并能快速地完成思维导图了。
最后是复习阶段,你可以回到一些早先跳过去的、比较困难的部分,回头看看全书或文章,以便回答剩下的问题,或者填完没有填的空。这时你可以完成思维导图的笔记了。
3.摘抄法
摘抄法适合于在慢速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一些语句。除非是时间紧迫,需要快速掌握一个知识点,我才会选择快速阅读,否则,一般情况下,我都会一字不差地慢速看完一本书。尤其是文学类和科技类作品,作者有一些很微妙的表达方式,只有逐字阅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彩之处。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只能大概明白“这本书讲了什么”,却会错过许多曼妙的句子。
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逐字阅读是一件很没有效率的事情。我们一开始的时候阅读速度会很慢,但是阅读熟练了,阅读速度也会提升。大家不要总觉得自己没有时间读书。就算不做读书笔记,每天抽出一小时读一读书,每个月也至少能读五本书。
4.便签法
便签法是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提供的一种方法,适合所有致用类书籍。致用类书籍就是能解决自身问题的书籍。其中,便签法是用三种不同颜色的便签来记录不同的笔记内容:
(1)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2)回想自己的相关经历。
(3)思考以后我怎么应用知识。
在第一步重述信息时,很多人会受到旧知识的困扰,或者干脆直接摘抄原文中的内容。然而就算你把书里的内容背下来了,它也不是你自己掌握的知识。重述的意义在于理解,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文中的内容,是很难用自己的话表达的。为了达到内化与应用的目的,可以在具体操作时将原文知识进行总结或提炼出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以及步骤。
在第二步回想经历时,切忌泛泛而谈。没有具体时间、具体事件的内容都是泛泛而谈。我们需要记录的是自己对于这个经历的认知。为了让这个步骤的执行性更强,可以参考这些要素:记录的事件必须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叙事要体现起因、经过、结果;书中的要素要与经历有明确的对应。通过第一步的铺垫,我们经由新的知识点刺激,可以更好地理解、反思自己的经历,从而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以获得个人成长。
当你要规划时,先问问自己:“这件事对我来说有多重要?”如果在书中很重要,但是对你来说不重要,不妨到此为止,去关注其他的事物吧。当你真的决定要把书中的知识应用在实际当中时,先定下自己的目标。规划行动必须是自己可以实现的行动,而不是对书中内容的模仿,哪怕原书的建议给得非常具体,也不能算成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