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才能高效成长

分享一种系统性的学习方法

字体:16+-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关学习方法的资料多到眼花缭乱。很多方法看起来很有用,但实际却发挥不出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你了解了很多方法,却不知道运用这些方法的前提,最终也是没有办法取得理想效果的。

这里我将从三部分入手,分享一些相对科学的学习建议:第一部分先介绍学习的系统模型,第二部分介绍学习前的准备工作,第三部分是一些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

第一部分是从系统思维来看学习过程。系统思维就是认为事物之间都是有关联的,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学习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会受情绪、身体健康、精神状态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首先要把自己调整到一个适合学习的状态,学习方法才能起作用。

第二部分是学习的准备阶段。如果你刚刚和别人大吵一架,我相信你很难平复心情专心学习。如果你没有办法静下心来,一坐在书桌前就会情不自禁地受到外界影响,再好的学习方法也不管用。所以,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要做两件事:先解决情绪的问题,再快速进入专注的状态。

第三部分是学习过程。这一部分围绕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记笔记、自习和回想展开。比如,预习可以不求甚解,只要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就行了。上课听讲的时候要留心预习时不会的内容。记笔记不是机械地抄写,而是要先辨别哪些内容比较重要。自习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六种方法可以帮你加深记忆。回想贯穿学习的全部过程,回想能够帮助我们记得更牢固、更久远。

下面我来具体地讲解关于学习的这三个部分。

方法比努力更重要——从系统思维看学习过程

很多人认真听讲而且做了笔记,考试成绩却不理想;很多人刷了不少卷子,考试分数还是原地踏步;很多人考前复习的时候感觉什么都会,一上考场却频频出错;很多人一直很努力,每天晚睡早起都在学习,成绩还是不理想。

对于这些困扰,你先别急着给自己下论断。智商的差异的确存在,但是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夸张。天赋异禀者毕竟是少数,多数人都是靠努力取得优秀成绩的。不过这里的努力并不是说晚睡早起刷卷子,更重要的是学习策略。

如果用公式来表达学习效果的话,可以写成: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学习时间。这是个很好理解的公式。好的策略可以帮助你少做甚至不做无用功:你背诵的每一分钟都有单词印在脑海里,解答每一道题时都能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他人学习花费同等的时间,你能学得更好。

学习系统属于增长极限模型:你努力学习,一开始成绩是有所提高的,但是很快就会陷入瓶颈期。这时,即便你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结果依然会收效甚微,成绩甚至开始下降。

增长极限模型的杠杆作用点在负反馈的环节上。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识别并改变负反馈限制因素的影响。比如说,重复的题目会让你感到心烦;熬夜会睡眠不足,从而导致记忆力衰退、内分泌失调;因为成绩没有提高,你会很挫败,对自己没信心……

用系统思维来学习,你就不会沉溺于埋头苦干,而是会同时关注提高成绩的其他方面——你需要更充足的睡眠,并且通过针对重点难点的刻意练习来获得提升。

学习的准备阶段

在一切困扰学习的问题之中,你要先解决情绪的问题。如果你在生气的状态下去学习,那样根本记不住多少内容,做题的出错率也会变高。

这里建议大家尝试理性情绪行为疗法(1)中的“ABCDE法”,非常简单而且有效。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在遇到负面情绪的时候不被情绪影响,慢慢地把自己修炼成为一个理性的、心态平和的人,时常保持愉悦放松的心情。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还需要把桌面收拾整洁,在桌子上只留下你需要看的书,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统统拿走。

我通常会找到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在书桌前,活动一下肩膀和脖子,放松身体。同时,我也会缓慢地用鼻腔吸气,让空气在胸腔里停留一段时间,再缓慢地经由口中吐出。这样重复好几次,在心中细数呼吸的次数,不去想别的事情。如果环境比较嘈杂,可以买一对柔软的耳塞,或者用入耳式耳机来隔绝噪声。

学习过程

对于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记笔记、自习和回想,我将会分别讲解,说说它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应该怎样操作效果最好。

1.预习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预习。很多同学不喜欢预习,觉得是在浪费时间。要想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理解一个知识点实在太费劲了。

但请注意,这里说的预习并不是自学,不需要你完全懂得那些知识。预习的目的在于提前了解重点。预习也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大概一个科目分配10分钟就足够了,有一些自己擅长的科目甚至不需要预习。我一般会在当天写完所有作业以后用半小时完成第二天所有科目的预习工作,实在来不及的话就在上课前的课间看一眼。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的段落时,眼睛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提醒你这里要多留心。当确定自己不懂的地方后,上课讲到这个知识点时我会更认真听。这样预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2.上课听讲

一节课的时间通常有45分钟,要想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保持高度专注是非常困难的,难免会走神。这时候前一天的预习成果就会派上用场了。老师会花很长时间去讲你已经知道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需要你仔细听的。但是,当老师讲到你预习时不懂的知识时,就要迅速收回思绪认真听讲。

这样,一节课大概只需要10~15分钟的专注,就能掌握大部分重点内容。这些重点内容就是你预习的时候不懂的内容。在这个时间长度里保持专注,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还是很容易实现的。

3.记笔记

很多人会认真记笔记,但是感觉一堂课下来什么也没学到,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我前面说过,当我们学习的时候,大脑会交替经历两个过程——储存和提取。你背一篇古诗文的时候需要读好几遍,通过反复阅读把内容印在大脑里的过程就是储存,合上书到复诵出来的过程就是提取。

如果你记笔记的时候大脑空空,只是机械性地把老师PPT上的内容抄在笔记本上,那么这种记笔记的方式是无意义的,无论存有多少笔记内容,成绩都很难提高。但是,如果你听到一个知识点不是马上抄在纸上,而是先理解这个知识点,搞清楚其中的重点是什么,再记下这些重点,那么,在书写的过程中你已经把这些知识印在脑海里了。

而且以我的经验来讲,我发现其实A4纸比笔记本更好用,可以直接把公式的推导过程、老师课堂上延伸讲解的案例写在纸上,然后夹在书里。

4.自习

考试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在卷面上见到一道似曾相识的题,但是怎么也想不起来该怎么做了。这时候,为了回忆起它的解答过程,你会首先回忆起上一次接触这道题时的环境。随着回忆越来越真实,那些答案的影像在脑海中会越来越清晰,这时候要做的就是赶紧拿起笔把解答过程写在试卷上。

然而,这种记忆过于依赖环境因素。

为了巩固知识,我们要做的是,换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段来记忆。比如拿上你的书到外面去,到咖啡店去,到图书馆去。以前你习惯早上学英语,那现在就在早上学数学,把英语换到下午、傍晚时段去学习。学习时的环境越是复杂多变,学到的内容就记得越清晰、长久,所依赖的环境因素对记忆的限制也就会越少。

另外,自习的时候也需要打散你的学习时间,把一长段时间分成好几段,这样会大幅提高学习效率。比如说,你打算用两小时来学英语,与你一口气连学两小时相比,今天学一小时、明天再学一小时的方式能记得更多、更牢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忘掉一些知识。时间跨度越大,你忘记的内容越多。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的弱项在哪里,从而花更多的时间来巩固。同样地,刚刚学过一个概念,你没必要立即复习,因为这样做几乎是没什么效果的。如果一小时甚至一天之后才复习,这时候才是有用的。把一大段时间分成好几段来学,你会把已经学过的东西从记忆里提取出来,重新存储一次,从而进一步加深你的记忆。

但是这个间隔是有阈值的,如果间隔太久的话你可能就真的想不起来了。这里给出一张心理学实验得到的表格。“学习间隔”指的是从你“第一次学到这个知识”到“第一次复习”之间的时间跨度,在这个期限内复习才能确保考试的时候记忆清晰。

大家都经历过考前临时抱佛脚吧。看上一天一夜的书,然后去考试,很快这部分记忆就被剔除了。这种方法对付一场考试固然有用,但是对之后的学习很不利。随着学习深入,很多专业课都是建立在前面的课程基础上的,所以学习不要偷懒。

只有经历过遗忘再记忆的过程才能记得更深刻。我们的记忆就像肌肉增长一样,先损耗一些,才能变得更强壮。

有些人明明已经认真复习了,可还是考不好,试卷上的题目看着都眼熟,但是一提笔就不会做了。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能力错觉——熟练度错觉。学习的时候你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内容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熟练度错觉会在潜意识里自动形成,因此你要小心这些强化熟练度错觉的学习方法:用荧光笔画线、再抄一遍笔记、再看一遍老师说的重点、刚刚看完一遍就立即复习。

这些大多都是被动的、不经过脑子的学习方法,几乎不会提升学习效果。相反,你需要让脑筋动起来,要用心想一想重点是什么然后记下来,而不是盲目抄写。当你感觉自己学得差不多的时候暂时放下,然后用心去回想刚刚学过的内容,如果此时还能够脱口而出,那下次大概率还能记起来。

我们每次记忆都需要考试来巩固。这里的考试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就是把已经记住的内容再表达出来。合上书背诵、不看答案完整地进行一次演算,这些都属于不同形式的考试。

如果能在学习之前来一次预考就更好了。这个时候因为你还没有真正学过这些内容,只能靠猜测完成,大脑运作起来会格外费劲。也正因如此,熟练度错觉会被消除。如果一上来就学习,你只看到了正确答案,自然不会受到那些干扰项的困扰,但是等到真正考试的时候,干扰项就会让你出现错误。

预考能让我们看到接下来要学的内容,会给我们一个机会去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学,相当于提前获得了重点。这样当你学到重要内容的时候,就会格外留心。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非常适合自测的方法——费曼技巧。网上对费曼技巧有很多复杂的解释,这里我只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把你学到的内容讲给别人听。你可以讲给你的爸爸妈妈、讲给你的室友听,把所有理解的内容都讲出来。通过这个过程,你的知识脉络会越来越清晰。教科书上大段的术语很难记忆,费曼技巧会帮助你用自己的话记忆下来。

大家学习的时候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题在章节课后习题出现的时候,你是会做的,但放在考试试卷里,你就不会做了。你明明是会那个知识点的,但是怎么都想不起来该用哪种办法解决。

每次专注于一个技巧的练习,比如解微分方程、练习某一个调号的音阶等,会让你感到实实在在的提高。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来看,这些专一练习却限制了你在每一个技巧上的进步速度。而交替学习则能深化你对每一门学科的掌握程度。

我们前面讲到的换环境、打散学习时间都属于交替学习的方法。你还可以在学习的间隔穿插一些其他事情:比如说,学45分钟的数学,然后站起来接杯水、吃点水果,休息15分钟,接下来学习英语而不是继续学数学。

交替学习会损失一些学习的专注度,也会导致我们学过之后忘掉一些内容,但是,只有忘记才能更好地记住。交替学习就是让自己直面这些困难——如果换个环境就记不住了,那就多换几个场所,直到记忆不再依赖环境为止;如果换个时间就记不住了,那就多换几个时间,直到记忆不再依赖固定时间段为止。

你在设计交替学习方案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把新的科目和以前学过但是尚未复习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学习。同时,你还要记得把不同题型掺杂在一起。这样当你真正面对考试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很多人做了很多题,成绩还在原地踏步。原因可能是你没有找到正确的练习方法。说白了就是你的时间都花在了做无用功上。题海战术最大的问题在于你会用很多时间来做已经会做的题目,而对于没有充分掌握的重点难点知识却练习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多花时间在薄弱环节,持续关注重点难点。具体方法如下:

(1)全程在纸上解决一个重点难点题目。在彻底得到答案之前,千万不能看答案,不能跳过任何步骤,确保每个步骤都有理有据。

(2)重做一次。要格外注意关键步骤。

(3)休息一下。给大脑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它去消化这个问题。

(4)睡前重温。在睡觉前,把这个问题再过一遍。

(5)再做一次。第二天尽快把这道题再做一遍。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能更迅速地解题了。而且你对这道题还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要多关注问题中最困扰你的那个部分。

(6)给自己寻找新题。再挑一道重点难点题目,用做第一道题的相同方法来接着做题,重复以上1~5步。

(7)主动复习。

除了练习,睡眠对学习也有重要影响。人的睡眠包括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筛选并巩固存入脑中的信息。比如说,研究表明,深度睡眠期(主要集中在前半夜)对巩固数据信息类的记忆非常重要,包括名称、日期、公式、概念等。

如果你要迎接一项需要记忆的考试,比如文科考试,那么备考前夜你最好能按照日常作息时间上床休息,以充分保证前半夜的深度睡眠,然后早上起来再快速浏览一遍备考资料。如果你要应付的是考验你针对不同模式及规律判断能力的考试,比如数学、理综等,早上最好能睡个懒觉。如果困得睁不开眼了,你就不要再强撑着学习了,早点上床休息吧。

5.回想

其实严格地来说,回想并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它几乎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但是它实在太重要了,所以我在这里把它单独拿出来说明一下。通过回想加深记忆的地方有:

(1)听课时:回想预习的时候哪些环节困住了自己,老师讲到这部分知识时要多加留意。

(2)记笔记时:大脑中复述老师刚刚讲过的话,从中挑出重点写在笔记本上。

(3)自习时:如果你想背一个知识点,花30%的时间来读,剩下70%的时间来回想刚刚读过的内容。

(4)入睡前:快速回想白天学过的知识。

(5)考试时:考试本身就是一种回想。

回想就是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的过程,可以让记忆更长久、更牢固。当你发现有个知识回想不起来的时候,就说明你该去复习了。

最后我总结一下。学习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会受情绪、身体健康、精神状态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要只顾着埋头学习熬夜刷题,心情和睡眠也很重要。开始学习之前要先解决情绪的问题,并且快速进入专注的状态。预习的时候不必太纠结,知道哪里不懂,上课的时候注意听就好。上课听讲要重点关注预习时不会的内容。用哪种方法记笔记不重要,重要的是先理解每句话,然后记录下其中的重点。

学习的环境越是复杂多变,学到的内容就越能记得清晰、长久。打散你的学习时间,不要一次学习太久。学完以后记得及时复习。学习过程中可以把几个科目穿插进行。先考试后学习能让你学得更好。把你学到的内容讲述给身边的人听,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把新的科目跟以前学过、练过但是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复习过的内容混合在一起练习,把不同题型掺杂在一起练习,学习效果会更好。题海战术会让你把时间浪费在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上,应该多花时间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持续关注重点难点。学习过程中,30%的时间用来写和读,70%的时间用来回想。最后记住,好好睡觉才能记得更牢固。

(1)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指通过认知技术、情绪技术和行为技术使当事人的不合理信念得到改变,从而消除其情绪和行为问题,使其最终无条件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