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才能高效成长

向生命“臣服”

字体:16+-

有一段时间,我为了一个问题——“人究竟是为什么而活着”而苦恼。我厌倦了不断地努力工作去赚钱,也不想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在技术层面的某项能力而去学习和实践各种方法论。我想知道,人的一生究竟哪些目标没有完成会留下遗憾。这些内在的困扰耗费了我太多的精力。我的朋友见到我如此苦恼,于是给我推荐了迈克·辛格所著的《臣服实验》这本书。这位朋友告诉我,作者已经完成的事情可能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情。

很多商业精英都很关注自己的内在世界,比如《能断金刚》的作者麦克·罗奇格西和《臣服实验》的作者迈克·辛格。前者把《金刚经》的智慧运用在商业经营中,后者专注冥想,并且在自己的研究中觉醒。

冥想并不能直接给你带来物质上的富足,然而却能帮助你了解自然和人类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律。你只要循着这个规律去经营自己的事业,就可能更容易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商业上的所有决策都是由人做出来的,更有智慧的头脑可以帮助人做出正确的决策,让人的事业走得更远。我认识很多在事业上顺风顺水的朋友,他们在精神领域都有着更加深刻的自我建树。

《臣服实验》不是一本讲方法论的书,它是一部个人经历的记录。作者是“我”又不是“我”,因为他是这一系列事件的亲历者,但又以旁观者的视角去审视这些事情。没有对错,没有理性评判,没有模型,只有对已经发生事件的描述和对自己感受的记录。

那么臣服实验究竟想说明什么呢?其实它就是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轨迹中。简单来说,如果生命当中发生了一些事情,那么就把它们当作命运的引领者。而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顺其自然,不以个人的喜恶来干预事态的发展。这是我认为的接纳的最高境界——不但接纳一切已经发生的事情,也接纳任何即将发生的事情。

比如今天天气不好,如果你因为坏天气而感到厌烦,而想要抱怨,那说明是个人喜恶在左右你的想法,说明你拒绝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比如朋友邀请你去聚餐,但是你因为个人性格不喜欢社交,讨厌与别人在一起,于是拒绝了朋友的邀请,那就是你在依照个人的喜恶做决定。

那么,什么才叫真正地向生命臣服呢?《臣服实验》的作者讲述了发生在自己人生中的几十件大事和小事来向读者说明什么是向生命臣服。比如早期的时候,学校给作者安排了一位博士生当他的学生。作者不喜欢与别人相处,只想要独自冥想,但是他坚持不以个人喜恶来做决策的原则,于是选择欣然接纳。后来,这位博士生与他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成了他一辈子的好朋友。

再比如作者曾经买下过一片森林里的空地。他在这片空地上建造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屋用以冥想。由于名气越来越大,他拥有了很多追随者。这些追随者也想要在他的空地上建造房子和他待在一起。尽管作者心里特别反感他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大兴土木,但他还是张开怀抱表示欢迎,因为他不能被个人喜恶牵着鼻子走。于是靠着帮助别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建房子,作者获得了一笔不菲的意外之财。

作者作为一个只拥有计算机入门水平的经济学者,迷上了编程,靠着自学和灵感完成了一种软件系统的编写工作。他想,既然都做到这种程度了,为什么不顺其自然继续下去呢?于是他扩大经营,招募了更多的同伴来完善自己的事业。

作者不是只有高光时刻,也曾落入过谷底。他曾经因为合作伙伴的欺骗而面临十几年的牢狱之灾。但是面对指控,作者表现得心平气和,他坚称自己没有做过任何坏事,并且积极地找律师应诉。面对严肃的传讯,他更是把这一紧张的场面看作一次社交活动。在长达几年的拉锯战之后,法院终于撤销了错误的裁决,还给作者自由之身。

作者在第一次冥想的时候感慨:“我只想回到森林的空地上,其他什么都不想做。”这看起来有些颓废和感性,但是作者大胆地用自己的人生去做实验和证明这一观点,一坚持就是数十年。面对作者的经历,我只有赞叹和肃然起敬。

我们时常会觉得理性和意志才是更为重要的。过去的人生经历塑造了我们的思考和行为模式,我们会在做每一次微小的决策时,或用到理性的思考,或听从内心的喜恶决定去做或者不去做。有的时候,我们还会抱怨自己耗费了那么大的力气,然而现实却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我们之所以总是被一股强大的惯性拽回到原有的人生轨迹上,正是因为我们总是在用意志干预自己的人生。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过:“我们应该用心,而不是用脑;用感受,而不是用理性思考。”我们的内心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不想做的就不做。我们应该忠于自己当下的感受,不去批判,不去理性决策,跟着内心走就行了。而《臣服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顺从,即向生命臣服。如果说顺从内心是以“我”为导向,那么顺从生命则完全不因“我”的意志而动摇,接纳一切自然发生的事情。这种接纳不是躺在那里什么都不去做,而是既不主动去做,也不推辞去做。事情走到哪一步,我们参与到哪一步,不拒绝任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臣服实验》给我提供了一个与之前接触的所有知识体系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我们讲到一个人事业成功,往往会更注重强调个人的努力,正是因为这个人的奋斗与众不同,他才做成了自己的事业。而现在观点不同了,之所以他会成功,是因为这一切本就会发生。这条路是注定要成功的,早晚有一个人要踏上它,既然生命决定让你来做,那你就接纳它,然后好好地去完成。

我对作者讲到的事件和思想可以共情,但还没有做到完完全全地理解和消化。我相信随着一步步成长,我早晚会明白它们。现在我们还年轻,试错与积累经验的机会还很多,多碰碰壁就能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在下一次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不要先下意识去拒绝,而是顺其自然,接纳生活带来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