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看印度

第七章 甘地與印度

字體:16+-

1948年1月30日那天,甘地在德裏參加一場晚禱會,抵達會場走向祈禱台時,一位名叫南度藍姆·高德西(Nathuram Vinayak Godse)的青年在現場真心地祝福了甘地,恭敬地向他鞠躬,然後拔出手槍近距離對著甘地的胸口連開三槍。甘地喃喃地說了最後的遺言:“哦,羅摩神!”(1)同時用手觸碰額頭表示為凶手祝福,隨即倒在血泊中。

這種凶手與受害者相互祝福的魔幻場景,恐怕隻會在印度出現。

高德西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婆羅門家庭,是一名虔誠的印度教教徒。他其實是一個跟甘地有著非常相似理念的人——兩人都主張在印度建立統一的國家;兩人都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在禁欲主義等生活準則方麵高度相似。

高德西跟甘地的分歧,是在關於“暴力”這個問題上。高德西認為,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證明了印度教對合法暴力的支持。《薄伽梵歌》是史詩《摩訶婆羅多》最重要的一部分,般度五子之一的阿周那(Arjuna)(2)在俱盧之戰前非常糾結和困惑,因為他看到許多親朋好友都在敵對陣營裏,對戰爭的合理性產生了懷疑。當時化身為他的車夫的黑天(Krishna)(3)就勸導阿周那:戰場隻殺死肉體,殺不死靈魂,與敵人戰鬥是刹帝利與生俱來的責任,這樣才能保護自己的信仰。

甘地則認為,從根本的出發點上,對戰爭暴行的反思才是《薄伽梵歌》的主旨,一切形式的暴力都應該被禁止,暴力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但在高德西等一些激進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眼裏,甘地必須死。高德西從未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出後悔。

其實,高德西與甘地並沒有個人恩怨,相反他還十分崇敬作為宗教聖人的甘地;他痛恨的是甘地的“非暴力”信念,為了印度整個國家的未來,他必須殺死甘地。高德西完成刺殺後,立馬就大聲呼喚警察來逮捕自己。更魔幻的是,刺殺案在審理過程中,現場觀眾都被高德西自我犧牲的民族主義精神深深感動,甚至連甘地的兩個兒子都為高德西求情,當時的法官科斯拉(Gopal Khosla)後來表示:“如果讓這些觀眾組成陪審團,並負責對高德西的上訴做出裁決的話,他們將以壓倒性的多數票判決被告無罪。”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