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全集》〔明〕王守仁
行事不是改行為,而是要改理念,改理念,便要問自己的心
心就是理,那天下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麵添一分。”比如孝敬父母,此心若是顆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會去求個溫;夏時自然思量父母之熱,自會去求個清。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
心就是理,譬之如樹木,那誠孝的心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有那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若隻是那些儀節求得適當,便說是至善,那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情奉養的儀節適當,亦可謂至善也。
心就是理,行事不是改行為,而是要改理念,改理念,便要問自己的心。你存什麽心,把什麽放心上,便會有什麽行為。若心行不符,則是偽行,早晚會被人家知道。
不存在先知後行,也不存在先行後知
學生問,知行合一怎麽講呢?比如某人明明知道子當孝,弟當悌,卻不能行孝悌,“知而不行”,所以知和行分明是兩件事,怎麽合一呢?王陽明答,知和行是一件事,不能分兩頭說。比如好色,看見美色,這是知,同時很喜歡,這是行,而不是喜歡色之後再立個好色的心。
如果要說某人知孝悌,一定是他已經行孝行悌,如果沒有行,那隻能算是知道些關於孝悌的話,不算知孝悌。正如痛了才能知痛,餓了才能知餓,冷了才能知寒,熱了才能知熾。沒有痛過餓過冷過熱過你就不可能知這些感受,所以知行根本是分不開的。
知行是分不開的,隻要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隻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行不能分兩頭說,這叫知行的本體,不存在合不合一的問題。古人講知行合一,是講給那些笨人聽的。教他們不要一味地自以為在求知,卻不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