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所耕耘的,是开天辟地的学术新领域,是一片无主的旷野
我相信自己,已经确实占有了这个对象。因此,目前要做的不是把它想出来,而是把它写出来……我为自己开辟了一片无主的旷野,对我来说,在这片旷野上耕作将只会是一种娱乐。
我们自以为发明了什么新思想、新理论,事实上,前人早已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了很多年、很多次,只是我们读书少罢了。所以,为“往圣继绝学”,就成为读书人的理想。而康德所耕耘的,确实是开天辟地的学术新领域,是一片无主的旷野。
独立于一切经验原则而作判断的理性,即纯粹的理性领域必然会被忽视掉,因为这个领域先天地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不可能从经验那里得到任何启发。现在,勾画出这个领域的整个范围、部门的划分、界限和全部内容,并且立下界标,使人们今后可以确切地知道,自己是否置身于理性或者理性思维的基地上,就需要一种纯粹理性的批判、一种纯粹理性的训练、一种纯粹理性的法规和一种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因此,就需要一门正式的科学……
这是治学的方法和态度。
如何能够通过合规律地确立原则,清晰地规定概念,力求严格地证明,在推论中防止大胆的跳跃,来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进程。
先天的知识,是独立于经验,甚至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的知识;区别于那些具有后天来源的,即在经验中具有其来源的经验性的知识。先天的知识中根本不掺杂任何经验性因素的知识叫纯粹的。
我联想对照孟子的良知良能、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王阳明的致良知。
纯粹几何学的原理不是分析出来的,比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是一个综合命题,最短的概念完全是附加的,是不能通过分析从直线的概念中得出的……问题。
“我们在它里面,不是在它外面。”我们在先天知识里面,而不是在外面学习它。很多东西,我们都自以为在它外面,其实我们在里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如我们在语言里面,而不是在语言外面,语言不是我们的工具,是语言让我们成为人。我们如今又掉进了互联网里面,而不是在它的外面。技术是人的延伸,人就成了技术的一部分,成了技术的“生殖系统”。
数学的判断全部是综合的,自然科学在自身包含着作为原则的综合判断,而在形而上学中,应当包含着综合的先天知识。
通过精确地规定自己的工作而使之减轻,而且也使得其他任何想要检查它的人都易于判断我们是否实现了自己的计划。
这句话,就是华与华创意工作管理的目标。
我们的经营工作不是要知道更多,而是要认清我们没法都知道的事实
哲学的最初和最重要的事务是通过堵塞错误的来源而一劳永逸地取消它的一切不利影响。纯粹理性批判的用途不是扩展我们的理性,而是澄清我们理性的界限。
我们的经营工作也是一样,不是要知道更多,而是要认清我们没法都知道的事实。永远是盲人摸象,不存在庖丁解牛。这才懂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哲学的落后会影响科学的发展
康德和王阳明确实可以做比较研究,比如格物致知之争,用康德的观念,事物之本性不可穷尽,则朱熹之格物穷理不成立,而王阳明格正是非之格,符合康德“对事物本性做出判断的知性”的观念。但是,中国所有先贤大德,都没有康德“以建筑术的方式构建一门科学,以完全保证构成这一大厦的各个部分的完备性和可靠性”的意识,都是微言大义,因病发药,甚至干脆放弃,不立文字。所以,中国确实没有发展出“纯粹哲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统一概念,是经营的基础工作
概念的单一性,结论的真实性,结论的完备性,都为产生整个概念构成必需的东西。单一性、真实性和完备性,三性皆无,就是我们开会老说不到一块儿的原因。所以,编撰《企业词典》,统一概念,是经营的基础工作。
一个概念必须是可感知的,不然概念就没有意义,传播创意的原理与此相同
一个概念必须是可感知的,也就是在直观中展示它相应的客体,不这样做,概念就没有意义,也就是说,没有含义。比如“三角形”这个概念如果不画出一个三角形来,就不可感知。必须使人们立刻下降到感性条件,诉诸直观,我想这也是我们传播创意的原理。
工作中要始终基于直观,直接诉诸直观,直接作用于直观
“形式先行于事物本身并规定事物的可能性。我们要缜密地防止思维的僭越性运用和由此产生的幻相学说。”在我们的工作中,由于贪婪、侥幸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欺欺人和一厢情愿,这种思维的僭越和幻相学说太多了。所以首先要始终基于直观,直接诉诸直观,直接作用于直观,然后再综合归纳本质原理,不能在中间晃**。
所谓眼光,不是懂得欣赏,而是你能看到后面几步
我时常劝人不要讨论方案的“好坏”,而试图引导他们,不要去评判,而是往后想,用A方案会得到什么,用B方案会得到什么。所谓眼光,不是懂得欣赏,而是你能看到后面几步。我们要的是结果,不是评论。读康德这段关于独断和批判的论述,很有共鸣。
训练哲学思维,用来防止犯错
这是我读得最辛苦的一本书,没有之一,虽然不敢说自己读懂了,但确实收获非常大,也可以说是我读过的最重要的、在现阶段对我最有用的书。收获就是那种哲学思维,一种思维训练,就像我说孙子兵法是不败之法一样,这是思维的不败兵法,可以用来防止犯错。
认识了认知的边界,晓得了经验和先验
啃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认识了认知的边界,晓得了经验和先验,也体会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唯心主义是谦卑的,而唯物主义会走向人定胜天。唯心主义走向上帝,因为人是被造之物。是不是被造出来的,无法证明,但我们处理显像形成经验的能力,确乎是《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是被给予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对于特别难啃的书,光用眼睛看就不行,要读出声音来,调动眼睛、嘴巴、耳朵,全神贯注,反复吟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知行合一,就是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