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读书笔记

附录 华杉——虎嗅采访实录

字体:16+-

1 读书的基本原则

虎嗅:今天我们要聊的内容是书。看到您的书单我很震惊,首先是您一年要读很多书,其次是您每年写的书也很多,听说快著作等身了。大量的输出就需要更大量的输入,首先想请问您现在一年要读多少书,怎么读的?

华杉:著作等身是我给自己立的一个目标,我说我要利用我的身高优势早日达到著作等身。在我公司的展厅里面,就画了一条著作等身线,地上摞着我已出版的书,现在已经到腰的位置了。

至于说一年会读多少本书,具体我也答不上来,我猜可能是30本到50本。这两年我读的哲学书比较多,读得也比较细。

读书我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每读一本书,一定都要把它读完。

有些人读书是翻开就放下了,或者是前面几页还画重点做笔记,后面就跟新的一样了,不能坚持。

曾国藩说:“读书,一本未完,不动下一本。”这个规矩我算是执行了一半,我读书是同时读两三本,可能是这本读一半,又拿起其他的书,像上午上语文课,下午上数学课一样。但我每一本书都一定会读完,而且是至少会读两遍半,这是我执行的那一半规矩。

我读第一遍的时候可能是一章一章地读完,第二遍的时候就会画下重点,还有半遍就是把我觉得重要的内容记下来,一般我是直接用手机写笔记,然后发在朋友圈和微博上。

2时间管理原则

虎嗅:您不仅要读书、写书,还要管理公司,那您在读书这件事上,是怎么进行时间管理的?

华杉:世上每个人都很忙,但是很多人都是瞎忙。我能同时完成很多事,而且每件事都有成果出来,这又是我的另一个习惯,叫成果物思维。

《论语》里面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也都会反省自己,问自己今天的成果物是什么?我做的每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成果物,没有成果物的事情,我不会去做。

曾国藩有三字经,叫“少举事”,就是你不要给自己找那么多事。我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我一共就那些事,其他事我一概不做,所以我实际上也没有看起来那么忙,还是比较从容的。

我的时间管理方式:

第一,时间一定要固定地使用。像我一般每天早上5点起床,5—7点是我每天的写作时间,日日不断,那一年就有70万字,20年就有1400万字。在车上的时间,我通常会用来读英语。周末双休的话,我会尽量保持整整两天都在读书。

第二,对自己的时间管理,要铁石心肠,冷酷无情,绝不稀里糊涂地给别人用。对自己的时间管理要铁石心肠,你宁愿得罪人,也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

第三,保障休息,在疲劳感来临之前休息。时间靠什么来保障?靠休息来保障,一定要保证休息,而且要在疲劳感来临之前休息,不要累坏了才休息。

3 该不该追热点而读书

虎嗅:包括现在很多人读书都是说利用碎片时间,还有很多人喜欢追求读新书,觉得不读新书就落后于时代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华杉:您这个问题包含了两个,首先我认为如果一个人说用碎片时间来干事,那就已经把时间用错了。时间不应该碎片化,如果你的时间是碎片化的,就证明你这个人做事情很没有规划。

其次,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读新书,就落后于时代了,那就说明他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

比如他听说了“元宇宙”,然后就想着要去读元宇宙方面的书。这就证明他已经落后了,因为他居然现在才知道元宇宙。

元宇宙的理论源头,可以从唯心主义的哲学开始。康德认为人类看到的只是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还写了一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些都是元宇宙的哲学基础。

后来到了巴甫洛夫,他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行为。心理学实际上是两条线,一个就是弗洛伊德,他讲潜意识、讲精神分析。巴甫洛夫就说精神分析都是你自己在分析,你有实验吗?有数据吗?他说一切都是假的,只有肌肉和腺体的反射是真的。

所以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行为,先接收刺激信号,再做出行为反射,并且刺激信号的能量越强,反射越大。华与华的品牌设计和营销传播方法,都是基于这样的原理。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维纳开创了控制论,他被称为“信息时代之父”。他认为刺激反射的回路在生物体里面有,在植物里面也有,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刺激反射的回路从生物体里面抽出来,放到机器里去呢?

于是他提出了机器学习和机器繁殖的概念,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开始。在控制论里,控制不是Control,而是Cyber, Cyber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赛博空间。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可以被抽离出来的刺激反射回路,那我们利用机器置换掉人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等之后,就能进入一个新的宇宙,这就是元宇宙的概念。

元宇宙的概念并不是全新的东西,而是人类几千年的探索。理论上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新的,新的是它的应用技术,但如果你不是专业的,你也追不上,你只需要看他们有什么新技术提供给我们就好了。如果是为了追寻新东西而去读书,在我看来都是一种焦虑而已,没什么意思。

读书我觉得还是要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说的,你要学习什么东西,就要切己体察,事上琢磨。自己今天到底在做什么事,怎么把自己手上的事情做好,学习就是你对世界、对知识的探索,它本身是几十年一以贯之的探索。

不要一出现新东西,你就想赶紧跳到里面去,其实你也跳不进去,不如把今天的事做好。就像德鲁克说的——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

4 年轻人适不适合投身广告行业

虎嗅:现在应该有很多年轻人想投身广告行业,现在的广告行业,您觉得跟您那个时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要怎么去判断自己适不适合去做广告行业呢?

华杉:我觉得现在投身广告业,应该是最好的时候。2002年我创办华与华的时候只有5个人,当时我就对另外4个人发表了演说,提出了我们公司的纲领——重新发明广告业。

华与华做了20年,已经完成了“重新发明广告业”这个事,所以现在年轻人正好可以加入进来。

第一代广告人是从美国开始的,就是奥格威、霍普金斯、韦伯扬他们,他们的丰功伟绩成就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而且当时广告业也处在商业社会的最前沿,他们建立了一整套的方法论。

但是这一代人逝去之后,现在应该是他们的第三代、第四代了,遗憾的是他们的武功基本上已经失传了。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只顾着挣钱,留下的知识和书太少了,在传道授业上做得不够。

华与华作为在过去20多年里发展起来的新的“祖师爷”——我自称是祖传三代的第一代——在前人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建立了比第一代更完备的体系,在未来的20年里,华与华应该会有新的发展。

5 能不能成功是命运的安排

虎嗅:其实每个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都踌躇满志,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成就,您觉得是什么真正拉开了人跟人之间的差距呢?

华杉:要说到踌躇满志,我想我现在比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更加踌躇满志,因为五十而知天命,我觉得我现在更能够去设想我能走到哪一步。

所以,志向并不是年轻人专属的东西。比如说一个已经六七十岁的领导者,实际上会有更大的志向,因为他到今天才有了这个能力和那么多的积累。

哪些人能成功,哪些人不能成功,我觉得这是命运的安排。每个人都有他的命,这个命运首先是从你的家庭开始的。

从家庭再往前,可能就是来源于你的国家和时代,如果你生在阿富汗,那你就什么也不用讲了。有了国家和时代的基础,然后我们再来看你出生于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比如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应该说我是我父母的一个成功的产品,我的性格、意志、学习习惯和我的志向,百分之百都来自父母的赋予和培养。

比如说从5岁开始,妈妈就会每天早上带我去跑步,跑到我们那个山村的山腰上,妈妈就会给我讲一个故事,讲武松打虎、李寄杀蛇、曹冲称象之类的。

讲完这些故事再散步回家。我这一天的任务,就是要把妈妈讲的故事写下来,不会的字就用拼音来代替。有了这样的习惯,在上小学的时候,我的作文就是班上最好的了。

每次写作文的时候,妈妈也都会帮我修改,修改之后我再誊抄一遍,交给老师。有时候在交之前,我自己也会再看看什么地方还可以改一改。有一天老师就看到我已经誊抄得很整齐了,但很明显上面又有修改,他就问我说:“华杉这个是你自己改的吗?”我说:“是的。”他给我的那个赞许的眼神,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还有第二件事情,有一天我们道真县里来了一个摄影师,他还带了一块画板,上面画了一个飞机,中间抠了一个洞,小朋友们可以戴一个飞行员的帽子去拍照,拍出来就好像在飞机上一样。

后来老师让我们以这个为题写作文,其他同学都在写仿佛自己驾着飞机在蓝天翱翔,只有我一个人写的是我梦想坐着飞机出国考察。

我小学就能有这样的行为和思维,这其实都是父母的影响。从小父母就觉得,只有拿到诺贝尔奖才算是有成就的,没有拿到诺贝尔奖就属于一般人,我离这个还是太远了。

对我自己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了。当然也有很多人没有这样的家庭氛围,他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所以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命运。

可能有人会说不是命,是你自己的努力。其实你的本事,也是因为有一些人、有一些事改变了你的轨迹,然后让你进入好的轨迹,你才学到这些本事,如果不进入这个轨迹,可能一辈子还是稀里糊涂地过去了。

6 人生不能冒进,要留有余地

虎嗅:这几年因为疫情,很多企业家或个人都遇到了一些低谷和至暗时刻,也想问一下您,不管是疫情期间或者说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您的至暗时刻是什么样的?然后是怎么去度过它的呢?

华杉:我好像也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从小家庭,然后到工作,到创业,到发展,我觉得都还挺顺风顺水的。

这可能跟我的心态有关,就像我写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里面讲的“兵法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不是战而胜之法,而是先胜后战之法”。

我从来没有绷得太紧,而且一直很本分。比如我有做咨询和做广告的天分,那我就做了20多年的广告。在这20多年里,很多人都觉得咨询是一个很小的行业,建议我换个赛道。但我从来没有换赛道的想法,我也不感兴趣,然后我也不会冒进,我永远都保持留有余地。

有些企业家为什么会遇到至暗时刻?因为他选择了负债经营。可能为了扩张,就借了很多的钱,形势一旦不好,就崩断了。

很多人有那种征服者的性格,所谓征服者就像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这类的。征服者他的惯性就是要不断地扩张自己的范围,直到超出自己的控制能力为止。

但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一旦它超出了你的控制能力,那你就快到至暗时刻了。我清楚自己的控制能力范围就那么多,所以我永远只在这个范围里面活动,要失败也不太可能。

打个简单的比方,华与华不投标、不比稿,给钱就干,不给钱就不干。不管是天大的客户,多大的**,我绝对不会说他没付我钱,我为了得到这个项目就先给他做事。每个月我们能保持应收尽收,就没有收不回来的款。因为只要客户拖欠,我马上就给他熔断,直接不做了。

开始的时候我们公司同事不听,因为对于他来说,少一个客户,他的提成、他的收入就会少很多。有客户拖款,我们的人还使劲给他干活,希望稳住他继续付钱合作。我就告诉他们,宁愿这个客户不要了,也不许继续给他干活,如果你再继续给他干活,我就连你都不要了。

这个观念我扭转了好多年,现在他们都服了,没有人会再继续给不按时付钱的客户干活了。如果这样熔断后,小组没有客户了,那该休息的就休息,平时也挺累的,我又不会少你一分钱工资。

7 生病是上帝的礼物

虎嗅:那您这样的心态或者说哲学思维,是怎么确立下来的?

华杉:哲学家费希特说过一句话:“一个人选择什么哲学,取决于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我有这样的哲学思维和心态,因为我本身就是这样的人。

就像华与华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叫“不骗人、不贪心、不夸大”。如果客户都不给你钱了,你还要去做工作,这是不是你的贪心?你不给我钱,我就不要了,是不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如果你贪心,死咬着别人的钩不放,那你只能被人拽下去了,就这么简单。都是因为你自己那么一点点贪心,然后咬人家的钩,就被人家拽下去了,就这么简单。

另外,如果非要说至暗时刻,只能说在健康上遇到过一点问题。大概在2009—2010年那段时间,创业前期太拼了,那个时候我的工作量巨大,有时候一天要飞两三个城市,一年飞200多趟,每一个客户都要自己亲自去见,去提案。

我可能早上飞哈尔滨,午饭就在飞机上吃了,然后下飞机直奔客户公司,下午2点跟老板开会,之后又直奔机场,在机场吃个晚餐,晚上9点飞回上海。第二天早上到公司给大家开完会,吃完午饭下午又要飞到贵阳去。长此以往,就把身体搞垮了。

再加上每天都在想创意,那时候我的床边都放着一个本子和笔,因为可能睡着睡着,嘣一下就想到一个创意,必须马上起来把它记下来,连做梦都在想创意。过度疲劳加上用脑过度,就造成了我整夜整夜睡不着,就得了焦虑症。

刚开始一年多,我也不知道是焦虑症,因为检查身体什么毛病也没有发现,就去扎针灸、吃中药,也没效果。后来有个朋友告诉我说,你这个可能是焦虑或者抑郁,然后就看了专业医生,开始吃药,但从此这个药就不敢停了。所以要说最难的时候,可能就是那几年。

那次生病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对我来说生病也是上帝的礼物,促使我改变。那个时候我们公司已经做了10年,也带出了一批骨干,生病后我就开始让我们肖总做总经理,也在2014年开始搞合伙人制。

也是从这以后,公司发展得特别快,开始脱离过去那种完全由我和我弟两个人来干活,其他人只是打下手的作坊时代。那时候我不得不把事情交给下面的同事,结果发现人家干得也挺好,这就给了我新的体验,也为公司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所以这也是件挺好的事情。

8 学习最重要的是切己体察和知行合一

虎嗅:您写了很多关于传统著作的解析,其实关于国学,最近几年争议还挺大的,有很多人可能会说儒家的传统,可能也是我们落后的根源,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观点的?

华杉:有人认为它是我们落后的根源,我也同意。因为我们今天好的一切和坏的一切,你都可以归因于它,就是儒家思想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我弟弟就比较反对儒家的这些东西,但是我说就算你反对,你也是儒家。他说:“我知道我是儒家,但是我要敢于反抗。”我觉得他说得很准确,儒家思想是在我们血脉里,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里,可以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它打造的,这里也建议大家去读一下“华杉的弟”的诗集《有人写诗》。

对于学习儒家思想,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切己体察和知行合一,你还是要在行动当中去学。王阳明曾经讲过,圣人“不离日用常行内”。圣人之道就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想想圣人会怎么做,你再去效仿他们。

比如渴了喝水,先想想如果是孔子会怎么喝?如果是苏格拉底会怎么喝?如果是康德、黑格尔、华盛顿,会怎么喝?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先想一下圣人的做法,然后选择一种去知行合一。

当然你可以说这件事我不想学孔子,我就愿意像苏格拉底一样去做,或者我愿意像华盛顿一样去做,不管你学谁都可以,重要的是你要一件件地知行合一。这个在《孟子》里叫作“必有事焉”,就是说我们讨论问题,一定要有具体事,有具体事才能知行合一,如果不能知行合一,这个问题就是空谈,就没有意义。

比如学国学,其实没有一个学问叫作“国学”,所谓的国学里也有很多派别,就算是儒家思想,也都有差别。事实上你对任何一种哲学,都不是照单全收,还是得一事一议,就是每一件事,实际上你都得做出自己个人的选择。在你选择的时候,你会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9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是一个广告

虎嗅: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聊书的环节,第一本是您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在前段时间很火的《狂飙》里,被称为高启强的人生之书。那这本书对您意味着什么?

华杉:其实《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这本书,算是华杉讲透儒家思想系列书的广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本来没计划写这本书,我思想的哲学底子还是儒家,所以我就想写一套“华杉讲透四书系列”。在我准备开始写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我写了一本《华杉讲透〈论语〉》,会有人看吗?我是做企业的,好像跟《论语》八竿子都打不着,别人可能觉得你只是玩票的。

后面我又一想,我是搞战略的,那我写本关于兵法的书应该就跟我的身份比较契合。如果我先写一本《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卖火了之后,就有了国学大师的标签,那这个国学大师再讲《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王阳明传习录》,这就很自然了。

所以我是顺应着这样的考虑,临时决定把《论语》放下,开始写《孙子兵法》。然后大概写了183天,我就把它写完了。现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卖了100多万册,但《华杉讲透〈论语〉》才卖了十几万册,《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也卖出超过10万册了。

10 按动作序列来提高转化率

虎嗅:我看到《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这本书的腰封特别有意思,只写着“先看封底”四个字,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华杉:这是我弟弟华楠的创意,是一个营销手法。“先看封底”这四个大字不是为了提醒你去看封底的内容,只是为了提高我们的销售转化率。

华与华做营销,是先把转化率按动作序列来进行分解,然后再提高每一步转化率的。

比如说一个人买书,他的具体动作是什么?是他拿出手机付钱买书,对吧?那么往前推,买书的前一个动作是他把书从书架拿到收银台这里来;再往前推一个动作是他正在翻阅这本书,看值不值得买;再往前推一个动作是他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再往前推一个动作是他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这本书,然后他走到这本书的前面。这里面的每一步,其实都可以想对策提高转化。

比如我把书的封面设计成最刺眼的红黄色,是不是就提高了被看见的概率?看见之后,他得走过来,但买之前他肯定还是要把它拿起来看看。

假定一个机场的书店里有3000本书,逛书店的人最多只会拿起3本书来看看,那被人拿起来看一眼的转化率只有千分之一。我们把腰封设计成“先看封底”,就是为了引起消费者的好奇心,进而吸引他把书拿起来。

假定说我们能把拿起的转化率,从千分之一提高到千分之二,那么我们的销售概率就提高了一倍。当他拿起书来去看封底,然后封底上的每一句话的设计,也都是为了提高转化率。

我们在封底放上了“被普遍误解的兵法原意”,也是因为人性都喜欢猎奇,如果是他不知道的,有新鲜感的,他就买了。

《孙子兵法》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有3条:

(1)兵法首先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

(2)不是战胜之法,是不败之法。

(3)不是战而胜之法,是先胜后战之法。

但如果我把这几句话写在封面或者写在封底,一般人他就理解不了,看不懂就不会买了。

你可以把这些设计都理解为佛教里面讲的“方便法门”,是为了传真经给你,先来做一些能吸引你的东西。

如果从理论的根源来看,你可以把它归根于泰勒的科学管理。泰勒的科学管理应该是一切管理的基础,它就是通过对动作的观察和测量,然后再对每一个动作进行重新设计,来提高效率。

11 《论语》近者悦,远者来

虎嗅:我看到《华杉讲透〈论语〉》应该是您写的最厚的书了,不知道这本书里华老师您切身体会最深的一句是什么?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华杉:如果说我切身体会和运用最深的一句话,应该就是“悦近来远”,这个也是华与华的经营理念,叫作“悦近来远,终身服务”。

这句话出自叶公问政,叶公问孔子说:“这个政治应该怎么搞?”孔子说:“政治很简单,近者悦,远者来。”近悦远来就是整个王道思想的根本,近处的人喜悦了,远方的人自然就来了。

所以华与华不投标、不比稿,也没有客户部门。我们就是在外面打广告,在公司里接电话,接完电话之后还要求客户上门来谈,如果客户请我们派人去,我们也不去。

在收到钱之前,我们不会去任何客户那里,一定要他来谈。因为他没交钱就不是我的客户,属于远。如果你希望远方的人来,你要做的不是出去拓展,而是把近处的人服务好,近处的人满意了,远方的人自然就来了。

华与华在2013年之前,从来没有服务过餐饮企业。当我们服务了西贝莜面村,在西贝满意了之后,现在我们有20%的收入来自餐饮企业。2018年,我们服务了蜜雪冰城,现在光蜜雪集团跟我们签的就有4个项目,它的成功,给我们带来的客户就更多了。

所以说如果我们想要更多远方的客户来,就要在现有的客户里,创造更多像西贝和蜜雪这样成功的案例,这就是“近者悦,远者来”。

但其实有非常多的公司跟我们是相反的,很多人认为只要客户给了他钱他就搞定了,然后开始松懈对待已经给钱的客户,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即将给他钱的人身上。

我认为广告公司经常去比稿,甚至参加全球大比稿,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杀行为。因为你去比稿的时候,你的精锐全部都用在了比稿上,比赢了还好,如果输了又要去拼下一个。这样一来,你已经付钱的客户永远得不到最好的服务。

在我们公司,我们不仅不去追新客户,而且凡是在付款上对我们有一点拖欠或扯皮的,我们都立马熔断。

因为我觉得我们为客户服务的精力都还不够,一旦有一个客户,他还要我们在正常工作之外,去跟他扯皮的话,我们一定就不去做了,赶紧调集更多的兵力和精力,去努力服务我们现有的按时付款的好客户。

“近悦远来”,就是《论语》里面对我影响最深的也是我最根本的原则。

12 《孟子》滴水穿石,不拔苗助长

虎嗅:对于孟子,大家都知道他,但对他的思想其实了解得不是很多。您觉得孟子给您启发最大的或最值得学习的一个点是什么呢?

华杉:孟子思想给我最大的影响有两个。

第一个是滴水穿石,滴水穿石就是积累。实际上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来源于一点一滴持续不断的积累。

在《孟子》里,这叫集义而生,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是什么?孟子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浩然之气,就是天地之正气,如果我们自己不懂得养气,就气馁了,气虚了。比如不按时付款的客户我就立马熔断。为什么?因为我气壮,在给你服务的时候我尽心尽力了,那你按时付款就是应该的。

但如果我做了一件亏心的事,比如我们公司有人拖欠我们供应商的钱,那我的气就泄了,所以我在公司一再强调不能拖欠供应商的钱。

第二个,就是不要揠苗助长。孟子说:“天下之不揠苗助长者寡矣。”世界上不揠苗助长的人太少了,就包括我们经常就跟客户开会,开的都是“揠苗助长会”。

所以我经常给员工讲,少干活,多挣钱。你只要别去干不该干的,不去揠苗助长,它到时候自己就长起来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等待。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讲,等待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军事行动。我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里也是多次强调,很多的错误都是因为不能等待,一焦虑就想去拔一拔,一揠苗助长,咔嚓,就给拔断了。

有个词叫“盈科而后进”,意思是泉水遇到坑洼,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每一步都是积累,都很踏实。我觉得滴水穿石、不揠苗助长,这个就是我的人生写照,也是华与华的经营哲学。

13 《大学》《中庸》止定静安虑得

虎嗅:您也写了一本《华杉讲透〈大学〉〈中庸〉》,那您觉得在这本书里有什么思想是最值得推荐的?

华杉:一说儒家思想,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句话可能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就是出自《大学》。

“四书”的阅读顺序应该是《大学》《论语》《孟子》,最后读《中庸》,《中庸》是最难的。《大学》被叫作儒学之纲目,就是说如果你要学习儒家思想,你得先学提纲,儒家思想的提纲就在《大学》里。

《大学》中有儒家思想的“三纲八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就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

这八条之间是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做事就是要按这八条的顺序来做。你想要平天下就必须先治国,要治国必须先齐家,要齐家必须先修身,要修身必须先正心,要正心必须先诚意,要诚意必须先致知,要致知主要是靠格物。

格物是致知的必要条件,致知是诚意的必要条件,治国是平天下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上一条你没做,你就到不了下一条,所以你必须先格物,你如果没有格物,你啥都没有。所以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格物。

朱熹解释格物致知说:“穷至事物之理。”后来王阳明看了说不对,如果需要我把全天下的理都穷尽了,才能打通关,那我这辈子不是永远都进不了下一关吗?

实际上朱熹是把“格”解释成了研究,王阳明认为这是不正确的。王阳明认为“格”是一个标准,是一个“格子”,是一个“是非善恶”的格子。事物来了之后,你拿这个“格子”往事物上一套,套得上就是“是”,是“善”;套不上就是“非”,就是“恶”。

如果套得上我就干,套不上我就不干。那么我致知“致”的是什么?致的是“是非善恶”,是致良知。

也就是我有一个标准的格子,事物来了之后,我拿这个格子一套,我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致良知就是一切只按大是大非的良知去做。

那在经历八条目之后,你就能做到“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是志有定向,当你有了志向之后,什么东西都动摇不了你,然后你就能够静下来,安心地去考虑最本质的问题,最后才能够得到成果。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加上“止、定、静、安、虑、得”,这是我在《大学》里学到的最重要的指导。

14 《王阳明传习录》致良知、知行合一

虎嗅:那在王阳明身上呢,您又学到了什么重要的思想?

华杉:王阳明的思想也有两个,一个是致良知,一个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实际上也是来源于《孟子》,孟子提出了良知良能。“良知”是生而知之,“良能”就是不学而能。再浅薄一点去理解的话,良知就是常识。所以在华与华我们也经常说,用常识来判断,用常识来做事。

英国的哲学家罗素说过一句话,他说:“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这就像我们很多企业家,本来都会做生意,然后上了商学院,回去之后就把企业做倒闭了,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因为他在创业的时候,他有良知良能,后来去学了一些高大上的东西,反而把自己弄垮了。

“致良知”就是要擦去蒙在你的思想上的尘埃、污垢,然后永远保持本真的判断和良能。陆九渊说过一句话,他说:“我在那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而一旦到那有事时,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意思就是当我保持良知的时候,物来心照,什么事来我都能处理,事不来的时候我也不用去关心。

就像前面聊到的元宇宙,到哪天元宇宙真的来了,我自然就会处理,而不是在它还没来的时候,就去天天听课学习,这就是致良知。

我觉得“知行合一”是非常重要的思想。经常有人找我要书单,恨不得照着我的书单读一遍,但实际上别人的书单对你也没什么用,你自己要读什么书,那是你自己的事。

读书最重要的就是代入自己,切己体察,事上琢磨,必有事焉,一切都是基于自己的知行合一,而不是别人说好的,就一定适合你。

王阳明最厉害的就是他的志向和不动心。他从小就立志做圣人,其实他是个杂家,他修过佛,也修过道,在他回归儒家之后,他就把佛和道都放下了,而且琴棋书画也一概不要了,甚至连诗也不写了。

他把所有的事都砍掉,就集中精力钻研儒家学问。他非常专注、坚强。由于有这样的专注,也就不会被别的事情所动心。曾经科举落第,他就说了一句话:“吾不以不及第为耻,吾以不及第动吾心为耻。”这是王阳明对我的影响。

15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的活化石

虎嗅:您最近在写的是《华杉讲透〈资治通鉴〉》,对于《资治通鉴》您推荐大家去读吗?

华杉:当然推荐大家去读《资治通鉴》,可以说《资治通鉴》就是中国历史的活化石,你可以从里面学到一切,学到中国社会的一切。

在我写完《华杉讲透“四书”》和《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之后,我发现自己写书已经写习惯了,而且前面那些书都是短时间就写完了,这时候我就想找本大的来写,这就选择了《资治通鉴》。

历史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战争年代,一部分是和平年代。战争年代的战争我就用《孙子兵法》来讲解,和平年代的政治我就用儒家思想来讲解,而《资治通鉴》刚好就可以作为它们的案例集。

我写《资治通鉴》应该写得比其他作家更清楚,其他人可能只是把文言文翻译成了白话,而我能够关注到这些兵法或者儒家思想背后的原理和逻辑。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目前已经出版了16本,写完应该一共有36本,我一边写一边出,应该会在2024年的年底写完,刚好7年,可能要写600万字左右。

16 一切传播都是符号的编码和解码

虎嗅:华杉老师的国学系列我们就讲完了,接下来是《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这本书。这本书的名气就很大了,可以说是华与华营销方法的精华。华老师可不可以结合蜜雪冰城的案例,来讲讲你们是如何进行营销策划的?

华杉:我们说的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首先它是基于一个传播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一切传播都是符号的编码和解码。

就好像现在我们进行的直播谈话,我们是在用中文语言和词语来进行编码,然后这个编码通过媒介,也就是我们的手机传送到观众的眼睛和耳朵里,然后他们接收到信息,再在脑海里进行解码,最后理解为我们说的意思,这是传播最基本的原理和过程。

其实符号并不是只有图形,最大的符号系统是语言,符号也还包括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嗅觉符号、味觉符号和触觉符号,你能感知的一切,都是符号。

那在我们的营销传播中,我们就需要选择那些沟通效率最高,以及能够激发人美好情绪的符号,来进行编码,这样它才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举个简单例子,在蜜雪冰城项目中,我们设计的“雪王”,是一个最直观的雪人形象,然后手拿冰激凌权杖,头戴皇冠。

这个形象随便放到哪里,都能被人快速识别出来,它是一个雪人,是卖冰激凌的。而蜜雪之前的符号,就比较抽象,抽象的符号实际上就没有商业价值,反而还会成为一个累赘。

中国95%以上的品牌符号或企业标志设计,其实都在起反作用。一个抽象的符号,只会大大增加被人记忆的成本。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就不愿意接受。

包括我们给蜜雪做的那首火出圈的歌,同样是基于170年前美国非常火的一首民谣《啊,苏珊娜》。蜜雪的超级符号也好,品牌歌曲也好,它们背后的文化母体都是全球文化符号,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被它卷入。

虎嗅:按照这个理论,那我们这个栏目叫“虎珀拾书”,这个名字是不是也不好?

华杉:传播是一种听觉行为,就是光听到就能理解是什么意思。所以我觉得“虎珀拾书”不如叫“虎珀读书”。

我猜取名字的时候是为了显得有文化,搞得高雅一点,才用了“拾”这个字,而恰恰是这一“拾”,就没有能理解栏目的意思了。再加上这个“拾”字设计的又不好辨认,我都反复看了好几次,这就是我说的很多标志设计都属于起反作用。

虎嗅:非常感谢华老师的意见和分享,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今晚一共有10.7万人看了我们的直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先到这里,谢谢华老师给我们的陪伴。

华杉:好的,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