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養育

兩個對立的極端

字體:16+-

一個悖論是:那些最想控製孩子的家長,最終會發現其對孩子的控製力最弱。但這還沒完,更有意義的一點還在於,這種以強勢為基礎的養育方法不僅無效,同時還極具破壞性,即使暫時看起來有用。撰寫《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一書的已故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曾指出:“專製的環境令人生病。”

當然,人們生病的方式各有不同。心理學家早就認識到,同一潛在原因會導致各不相同的結果出現。例如,對自身價值產生懷疑會導致有些人長期萎靡不振和缺乏安全感,但有些有此懷疑的人則會表現得傲慢自得,他們似乎是在用虛張聲勢來補償其較低的自我評價。因此,兩種明顯對立的人性特征也許本是同根生。

這就是家長堅持絕對控製的結局:有些孩子會變得極度順從,有些會變得極度反抗。現在就讓我們逐一看看這兩種不同的反應。

許多家長都夢想擁有一個永遠聽話的孩子,但正如我在序言中說過的:孩子事事表現順從並不見得是好事。我們取笑辦公室裏的“應聲蟲”,即對老板唯唯諾諾從不提反對意見的員工。那麽,是什麽讓我們認為“應聲蟲孩子”就是理想的呢?

1948年,美國《兒童發展》雜誌首次刊登了一篇相關調查報告,發現經常受到家長控製的學齡前兒童“沉默、乖順、無抵抗意識”,卻不願與同齡人互動,對事物缺乏好奇心,不具備創新性。研究人員總結道:“專製性管製……獲得了孩子的順從,卻以其個性自由的缺失為代價。”

那麽極度服從是過度管製的後果之一。但同樣是逼迫,有些孩子卻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反抗任何事、反抗所有事。他們在生活中的意願、判斷和需要全部遭到了壓製,那麽唯一可以恢複其自主感的方式就是變得極度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