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真正关心孩子的利益所在,并愿意质疑传统的养育观念,那么你可能会推翻某些关于“成功”的流行臆断。以“分数”为例,即使是许多体贴周到、尊重孩子的家长也会笃信“好分数是好事”,并因而为孩子的表现感到高兴。然而,在深入思考某些家长为达到此目标而采取的养育方式之前,我想提醒各位警惕“分数”的整体概念。
我担心的是动机有多种,但不一定全部可取。一名学生是以“高分”为目标还是以“解决问题”或“理解内容”为目标,二者存在很大差别。更重要的是,有研究结果显示,当孩子被鼓励将焦点放在追求更好的学习成绩上时,会导致三种结果:(1)失去对学习本身的乐趣;(2)试图逃避富有挑战性的任务;(3)不愿深入和批判性思考。现在让我们对其逐一加以分析。
1.就像因“慷慨大方”而受到奖励的孩子通常最终会变得吝啬小气一样,得A或特别是以A作为主要目标的学生也会容易变得对所学内容兴趣索然。当然也不是所有学生都会这样,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对“分数”的破坏力免疫。但这种风险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还是非常高的。据我所知,所有相关研究均发现,那些被告知某项任务将会被评分的学生不如那些没有得到通知的孩子喜欢这项任务,也不如后者更愿意事后自动回来继续这项任务。即使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故事,或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科学课题,只要是预先告知其必须得到A、100分或一颗小星星,也足以令学生们迅速对其失去兴趣。孩子越看重分数,其天生对世界保持的好奇心就越容易蒸发掉。
2.如果可以选择,分数会导致孩子挑最容易的任务去做。越向孩子强调分数的“重要性”,他们就越倾向于逃避任何不必要的风险。孩子很快就推论出,相对容易的任务是达到更好结果的可靠保证。为了将失败的机会降至最低,他们会选择一本更薄的书,或是一个论题更熟悉的论文。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动机不足”或他们就是懒惰的,这只能说明他们是理智的,是他们对要求自己以高分为目标且认为“分数比学习本身更重要”的成人所做出的反应。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将成绩看做高于一切目标的家长会更倾向于让孩子选择“困难最少、成功性最大”、而非“最可能犯错但能让孩子学到新知识”的任务去完成。相比之下,如果家长明确表示学习(以及学习带来的乐趣)比作品的质量更重要,那么孩子会更倾向于竭尽全力解决自己感兴趣或新鲜的事物,即使不能确定自己最终会做成什么样子。
3.对高分的追求通常会导致学生以一种更肤浅、更表面的方式去思考。他们会在书里粗略寻找“对自己有用的”,完成必须完成的作业,然后就万事大吉。他们会为了取得好成绩投机取巧,甚至作弊。擅长考试的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得到A,并取悦家长,但他们最终能记住自己所学的知识吗?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创新手段吗?能针对老师讲过的内容提出有见解的问题吗?能批判性地思考书本知识吗?能将不同想法串联、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某个论题吗?或许有时他们能够做到,但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只将重点放在足以炫耀的成绩单,而非理解所学知识本身上,这些将很难做到。有这么一篇阐述“奖励”的学术文章,其标题尤其恰到好处地说明了“分数”的本质——《探索之敌》。
总之,我们越想让孩子活到老、学到老,真正从语言、算术和思想上获得乐趣,避免只走安全容易的捷径,并成为有深度的思考者,就越应该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忘记“分数”。而更好的是,我们还应该鼓励老师和校长尽量弱化(甚至根除)“分数”的使用。作为一名与全国教育学家并肩协作的人,我可以告诉你许多真正致力于高质量教学的学校,为确保学生不会失去对学习的先天性热爱,刻意避免用字母和数字为学生的成绩打分。他们发明了教育性更强、破坏性更弱的教学方法,例如书面报告和个别谈话,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孩子在哪里需要帮助。结果,这些忽视了分数的学生几乎都轻而易举地考入了大学。
当然这样的学校仍在少数。大多数学校继续依赖传统的“记分卡”,这也难怪家长为何看到“高分”会放心、看到“低分”会担心,我们都身不由己随波逐流。我们想让孩子得到高分,是因为其看起来是学业成功的最佳“指示针”,同时也因为几乎没有人告诉我们分数的破坏性影响,或者是取代它的办法。此外,我们自己上学时也经历了排名和打分,但这恰恰说明了解这种习以为常的做法的潜在危害就更加重要,意识到关键问题不在于孩子能得多少分,而是他们是否认为“分数”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分数”本身就很成问题,但如果我们再逼迫孩子取得高分——事实上是将一个错误目标转嫁给一个错误方式——其危害性就会变本加厉。
证据明确显示,过度管制总体上来说会产生负面影响,不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包括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家长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机会做决定,或给予他们一种充分的自主感,孩子在学校很多方面都不太可能取得成功。另外可以确定的是,家长尤其对学校作业施以过度管制存在潜在危害,这个结论来自前边提起过的调查:当家长在和孩子共同完成作业时使用“控制”模式,那么孩子最终不会将作业完成得更好。
现在,我们再加上“尤其对分数”施以控制的危害性。有些家长允诺孩子只要取得高分,就奖励他们糖果、现金,甚至是汽车。(由于“分数”本身通常作为外在动机发挥作用,因此这种行为意味着“对奖励施以奖励”。)有些家长会使用惩罚性控制,如果学习成绩不佳,就用制造各种不愉快来威胁孩子。两项不同研究结果已证明,这些养育技巧最好的可能性是不起任何作用,最坏的则是会加重问题的严重性。确切地说,承受“高分有奖、低分有罚”的孩子会倾向变得对学习本身兴趣索然,导致今后在学校表现更差,这些结果明显都是家长干预直接造成的。事实上,家长越注重学习成绩,孩子的成绩越差。
当然,这种自相矛盾性与“简单粗暴的养育技巧会导致孩子更不听话”惊人地相似。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见证了控制模式“擦枪走火”的一面。就前者而言,研究结果恰恰证实了我们很多人都见识过的:你强力逼迫孩子——比如说,做家庭作业——通常会导致他们企图挽救自己的主权,或直接反抗,或消极对抗,心不在焉、哭哭咧咧、拖延磨蹭、用别的事当借口。你越告诫他们高分的重要性,或越依赖“胡萝卜加大棒”奖励、强迫他们,他们就越对自己受控感到愤怒,得到的分数也就越低。
而令人烦恼的还不在于孩子最终取得的低分。毕竟,我一直在强调“分数”本身毫无意义。相反,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孩子可能会用“更不努力”的方式去对抗“必须在学校表现良好”的压力,最终导致他们真正学到的知识会更少。成绩单令人失望又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将孩子逼得太紧,他们最终会更不爱思考、更不善思考。
当然,强迫也有机会得逞,当我们拧紧螺丝,有些孩子会如我们所愿地用功读书,提高成绩,我们甚至会让他们成功考入我们——说错了,是他们——中意的大学。但我要重申:正如严格训育一样,这种“胜利”是必定要让人付出惨重代价的。我们的干预导致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又如何看待我们?压力对他们的情感健康产生了什么影响?他们有什么阅读和思考的兴趣?如果“分数”本身已经令学习变成负担,那么请想象一下,如果再加上家长为得到高分而施加的压力,对孩子造成的又是怎样一种加倍的影响。
纽约一位教师通过观察说道:“我没听到过家长讨论如何帮助孩子爱上阅读,我只听到他们讨论怎么让孩子尽早开始阅读。”家长的这些“落后选择”所造成的影响是可以预测、且持续不断的。例如一位在佛罗里达担任学生顾问的朋友曾对我说过这样一件事:他有一位高中生客户,在学校是出类拔萃的尖子生,经常上光荣榜,成绩优秀。当时他只差临门一脚就可以顺利进入重点大学,而这块敲门砖就是一篇精彩的大学申请报告。于是他找到我的朋友,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好的写作建议。朋友建议道:“我们可以先从那些能打动你的书籍开始。告诉我你喜欢读什么书——不包括为应付家庭作业的。”一阵令人难堪的沉默……他竟然一本都说不上来,“兴趣阅读”对于这个尖子生来说竟十分陌生。我曾多次在讲座中对家长和教育者提到这个故事,听众席上所有人都会心地点着头。在许多学校,这样的学生比比皆是。他们为何要读老师没要求他们读的书?不打分,不考试,就没有意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些家长还会在不用持续监督、刺激、敦促、迫使孩子更加刻苦的时候洋洋自得。在某一时刻,孩子内化了压力,可以说将鞭策的鞭子放在了自己的手上。他们倘若没有取得成功便会感觉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此刻,学习和成功是其内部动机,但绝不是内在动机。他们可以自觉做事,但并不感到是自由选择,也不感觉快乐。这种“内化”是我们应该畏惧并要极力阻止的。毕竟,低龄儿童旺盛的好奇心并不会像乳牙那样自然消失。它是被家庭和学校里某些特定事件——某些不必要发生的事情——扼杀的。
因此,“分数”已够恶劣,使用控制手段强迫孩子致力于提高分数,那更糟糕,而这些控制手段不断累积,最终变成了有条件的养育,则是罪大恶极。有些家长不会用现金奖励全优成绩,而是用爱和认可。事实上,他们把爱当做杠杆,迫使孩子获得成功——严重到令孩子感觉家长对自己的关爱似乎是根据自己的成绩单而上下起伏的。
正如一位研究人员指出的,当家长的爱是在“以孩子满足过高或不切实际的标准为条件”时,情况就十分危险了。如果孩子感觉他们必须不断做出令人钦佩的事,好让家长以他们为荣,那么其自我认可也就开始变得有条件。儿童早期教育专家莉莲·卡茨通过观察总结道:“这些孩子长期生活在恐惧中,害怕自己会让家长感到失望。”事实上,一项新近研究结果显示,家长使用“爱的撤回”,孩子更容易对失败存有不健康的恐惧。(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这些家长之所以决定使用这些养育技巧,是出于他们自己对失败的恐惧。)
除了心理破坏性以外,这种模式简直是适得其反,只会(再一次)削弱家长希望增强的东西。例如,有些孩子会“自我设障”,他们停止做出任何努力,好为自己无法成功找个借口,这会让他们继续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他们可以告诉自己,如果他们努力了,就能出类拔萃。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越脆弱,这种用放弃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动机就越强烈。换句话说,虽然这种为自己行为设置障碍的做法会增加失败的机会,但对于他们来说却可以避免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因而也就避免承认自己是个不值得被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