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養育

運動

字體:16+-

在某些家庭,“成功”的意義更多體現在體育運動中的表現,而非學習成績。但因對成功的追求和為成功所付出的代價而產生的壓力感,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任何不同。曾參與有關“控製型養育模式”研究的心理學家溫迪·格羅尼克不僅對其進行的科學研究結果深感震驚,同時也為其所見所聞深受觸動。她和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她在一次遊泳聚會上與一個男孩的母親閑聊,注意到這位母親總是使用複數人稱代詞,比如“我們決定今年開始練習遊泳”,盡管她根本無意親身下水。她的兒子此時恰好從泳池中爬上來,走到母親跟前,顯然很難過,抱怨自己參加的比賽太多了。這位母親極力保持鎮靜,掃了周圍一眼,以確定沒有人聽到,“通知”男孩不管他願意與否都要繼續練習遊泳。男孩試圖反駁,母親又說:“如果你今天不練,以後就永遠別練,你別再跟我來這套。”男孩開始悲傷地啜泣。

所有去過棒球場、足球場或冰上曲棍球場的人都會看到過類似的駭人聽聞的家長行為吧。對裁判員、教練員、對手隊,甚至是自己的孩子咆哮的爸爸媽媽似乎隨處可見,問題已如瘟疫般蔓延。不過或許更顯眼的,還是那些手腕和緩、刻意向孩子宣布輸贏並不重要的家長,他們避免使用虐待型手段,但千方百計向孩子表明態度——我們期待你參加競賽性體育運動,也期待你贏。

每次做完講座,都會有家長找到我,強調說:“我們僅僅要求紮克竭盡全力。”我的第一回答是:被迫在比賽中竭盡全力與單純地在比賽中享受樂趣是截然不同的;其次我認為,對於紮克來說非常明確的是,這些寬慰人心的保證背後一定還隱藏著什麽。我想問:“如果失敗的紮克回到家說他已經竭盡全力,你會像他捧著獎杯回家時那樣對待他嗎?如果不能,他大概已經推斷出,你的關心和興奮至少部分取決於他的成績——或者更確切地說,取決於他戰勝了其他孩子。”無論這裏是獎杯還是得A、是進球榜還是光榮榜,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家庭裏的孩子會感覺自己必須獲得成功才能得到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