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很簡單,就是留意“無條件養育”這個整體概念。我們越按照這些方法去思考,越能反思我們對孩子的行為和語言是否被合理解讀成了有條件的愛,(如果是,為什麽?)我們就越容易改變我們的所作所為。請注意一位家長的敘述:“我們試圖找出應該怎樣對待兒子。我讓他打掃一下房間,他就喊著髒話,砰地將門關上。我們是不是應該給他幾分鍾時間冷靜一下?我們應該有多嚴厲?我以前真的從未想過這些,但現在我卻在猶豫,我們準備要做的事情是否會讓他感覺他生氣的時候我們就不愛他。”我要說的是,隻要考慮到這種可能性就是在向正確方向移動,不管這位家長最終決定如何應對這個局麵。
第二步,我們需要養成自我詰問這樣一個具體問題的習慣:“如果將我對孩子的那句評價用到自己身上,或者將我對孩子的行為施加到自己身上,我會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嗎?”實行這種想象中的角色互換並不十分複雜,但要能常規這樣做,就會給人帶來改觀。
如果對以上問題的答案顯然是“不”,我們需要就此停住。我們會得出結論:我們剛剛所做的事情不應該再發生,我們會感到必須向孩子承認錯誤。但如果我們沒有問自己這個問題,就會很容易繼續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事實上,有些家長在認識到自己對孩子的語言或行為具有負麵影響之後,甚至會告訴自己這隻是孩子太過敏感,一旦我們能質問自己“我會如何感受?”也就不太容易輕饒過自己了。
孩子一出生,我們就該開始思考自己的養育模式,尤其是應該思考當事情進展得不順利時我們的反應。我們能確保寶寶在不停地哭鬧、在將剛換好的尿布弄髒、甚至不好好睡覺的時候,依然能感受到被愛和被認可嗎?有些人會很快變成不可共患難的家長,變得隻會在孩子好帶時給予孩子支持和關心,但無條件的愛則在孩子難帶的時候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