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养育

我们应该限制的

字体:16+-

那么,当孩子的行为令人烦恼或不合时宜时,我们该怎么做呢?即使我们不能接受他们的行为,并且想让他们知道是哪里不对,我们的反应也应该是站在大局看问题——确切地说,就是必须确保他们感觉被爱和值得爱。目标是避免误入有条件养育的歧途。以下是具体做法。

限制批评的次数

咬住舌头,将大量反对意见咽回肚子里。首先,持续的负面反应会适得其反。如果孩子感觉不可能让你高兴,他们就会停止做出这样的努力。谨慎选择我们反对和禁止的事情,这样在真的必须说“不”时会更有效。不过重点在于过多的批评和反对可能会导致孩子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限制每次批评的范围

将焦点放在某个具体行为的错误上(“你刚才和妹妹说的话听起来真的很不友好”),而非意指孩子本身有问题(“你对别人真坏”)。

限制每次批评的强度

关键之处不仅仅在于你的负面反应到底有多少次,也在于你每次反应的负面程度有多强。在确保你的信息得到传递的同时,请尽量温和有礼。微小的情绪影响深远,我们的语言所产生的效果已经被放大,因为这是一个家长与生俱来的威力。即使孩子看上去对我们的话充耳不闻,但他们正在不露声色地吸收——并被深深地影响——我们的负面反应。事实上,当我们的养育手段不带压迫性时,我们则会对孩子产生更多的影响。我们不仅要关注对孩子说了什么,还要注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这些因素都会在无意间向孩子传递更多的反对、削弱无条件的爱。

寻求“批评”的替代

可以说,我们不仅要关小声音,还需要调换一个台。当孩子鲁莽大意、态度敌对或令人生厌时,试着将其看做教机。不要说“你是怎么了?我不是告诉过你不要做那件事吗?”或“我对你做那件事感到失望”,而是试图帮助孩子看到其行为产生的影响,其是如何伤害到他人的感情,或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如果我们只是说出我们所看到的(“你对杰里米说了那些话后他看上去有点难过”),并提出问题(“下次你感到困惑时,你认为除了推搡还能做些什么?”),就没必要表达负面评价。当然,这不能保证一定成功,却可以显著增加孩子建立更理性的行为和责任感的机会,如果你能邀请他共同思考让事情变得更好的办法,去重建、修复、替换、清除或道歉,则还会大大增加局势按既定发展的可能性。

即使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我们的目标也不应该是让他感觉很糟或否定他的某一行为。这听起来显而易见,但我们有时却似乎忘记了。相反,我们想要影响孩子思考和感受的方式,帮助他们成长为不愿举止粗暴的人。当然,我们另外的目标是避免在这个过程中伤害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一个能确保你的干预行为不会表达有条件认可的具体方法是,努力做到从不怀恨在心。“你是家长!”这句话通常意味着你应该施加控制、态度强硬。但我用这个短语来表达你应该能够凌驾孩子式等价交换心理**之上:“噢,是吗?好吧,如果你不打算做家务,我就不给你甜品!走着瞧!”许多育儿书籍实际上都在鼓励这种形式的家长行为(当然要去掉“噢,是吗?”和“走着瞧!”)。一旦你认真思考,这种反应实际上多么无济于事也就显而易见了。

我还记得儿子2岁时的一天,不耐烦等待6岁的姐姐玩完玩具轮到他玩儿,他试图从姐姐手里抢过玩具,姐姐生气地抵抗,她挡开他,重新抢回玩具,并宣布:“我现在根本不想给他玩了,因为他抢来着。”她是要教训他,让他知道因为他做错事所以应该受到惩罚、被剥夺玩玩具的机会。可问题是:我们也想让自己的行为和一个6岁的孩子一样吗?大量所谓的训育技巧都包含“以牙还牙”的反应,只不过是给了我们一种报复的满足感而已。

做家长,意味着你拥有某些不那么轻易就能尽到的责任。我的妻子常常提醒我,尤其是当我们为孩子准备的晚饭又一次一口没动过时,我们所能做的还是为他们准备富有营养的餐食(尽可能地重视他们的喜好),然后报以最美好的希望。这不仅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我们必须一直做下去的,无论最后有多少食物进了垃圾桶。

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你坚持尽最大努力提供这种爱,即使你的努力不被欣赏且没有回报。有时孩子对待我们的方式看起来和爱的撤回十分相似,当他们感觉受到背叛和阻挠时会生气地大喊“出去!”或“我不爱你!”即使这些事情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但我们的任务是保持冷静,避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理解他们行为的含义——挫败感的暂时发泄。他们并没有真的停止爱我们。令人心碎的是,即使是被虐待的孩子,也还是会继续爱施虐的人。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我们与孩子之间没有对等性。这并不是两个拥有同等力量的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哪怕最微小的迹象流露出你收回了对孩子的爱,其产生的影响都要比孩子尖叫“我恨你!”对你所起的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