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養育

我們應該發揮的

字體:16+-

我們要少做傳遞有條件認可信息的舉動,同時也要多做傳遞無條件認可信息的事情。這裏的首要問題如此明顯,我們中許多人從來沒有停下來想過這一點:我和孩子在一起時通常都是怎樣的情緒?當然,這不包括那些無論何時都能保持燦爛微笑的人。他們可以整天待在滿是孩子吵鬧的房間,並且仍能耐心地響應孩子的每一個要求,不慌不忙地對待沒完沒了的需求。但像我們這樣的,對那些永遠開心的家長羨慕的人,該怎麽辦呢?我們不能把自己變成更快樂或更有耐心的人,但我們卻能,也應該付諸努力,盡可能正麵積極地麵對孩子。

與其將脾氣秉性的不同看做是一成不變的——有些人天生就這樣,有些人天生就那樣——我認為更有幫助的做法是思考我們每個人能夠做出多大的努力去達到同樣的水平。我姐夫的空間感讓他在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毫不費力就能找到該走哪條路,而我則必須竭盡全力才能找到自己的方位,因此當我身處陌生環境時就會付出更多努力。

人的情緒狀態也不一樣,天生不那麽積極樂觀、寬容大度的家長就有責任設法多點積極樂觀、寬容大度,至少和孩子在一起時應是這樣的。他們的努力結果會幫助孩子確認自己是否被愛以及被愛的程度。如果孩子知道我們很高興看到他們,這就是傳遞無條件認可的開端。反過來,如果他們總是從我們身上覺察到負麵評價——心煩意亂(孩子會誤以為是他們的錯)、翻白眼、生氣的歎息——這讓他們的感受與無條件的愛大相徑庭。

當然,更加迫切的問題是,當我們認為孩子應該知道怎麽做,(我們已經告訴他們好多次了!)可他們卻還持續淘氣時,如何傳達我們的愛?此時大家會普遍認為他們是在“考驗我們的極限”。這個短語在訓育領域十分流行,通常用來為家長強加更多更嚴厲的限製作辯護。有時,這種孩子考驗家長的理論甚至還會成為懲罰孩子的正當理由。不過我的看法是,孩子用表現不當來“考驗”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即我們愛的無條件性,或許他們是在用不能被接受的行為方式來看清我們是否會停止接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