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养育

我们应该发挥的

字体:16+-

我们要少做传递有条件认可信息的举动,同时也要多做传递无条件认可信息的事情。这里的首要问题如此明显,我们中许多人从来没有停下来想过这一点:我和孩子在一起时通常都是怎样的情绪?当然,这不包括那些无论何时都能保持灿烂微笑的人。他们可以整天待在满是孩子吵闹的房间,并且仍能耐心地响应孩子的每一个要求,不慌不忙地对待没完没了的需求。但像我们这样的,对那些永远开心的家长羡慕的人,该怎么办呢?我们不能把自己变成更快乐或更有耐心的人,但我们却能,也应该付诸努力,尽可能正面积极地面对孩子。

与其将脾气秉性的不同看做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人天生就这样,有些人天生就那样——我认为更有帮助的做法是思考我们每个人能够做出多大的努力去达到同样的水平。我姐夫的空间感让他在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毫不费力就能找到该走哪条路,而我则必须竭尽全力才能找到自己的方位,因此当我身处陌生环境时就会付出更多努力。

人的情绪状态也不一样,天生不那么积极乐观、宽容大度的家长就有责任设法多点积极乐观、宽容大度,至少和孩子在一起时应是这样的。他们的努力结果会帮助孩子确认自己是否被爱以及被爱的程度。如果孩子知道我们很高兴看到他们,这就是传递无条件认可的开端。反过来,如果他们总是从我们身上觉察到负面评价——心烦意乱(孩子会误以为是他们的错)、翻白眼、生气的叹息——这让他们的感受与无条件的爱大相径庭。

当然,更加迫切的问题是,当我们认为孩子应该知道怎么做,(我们已经告诉他们好多次了!)可他们却还持续淘气时,如何传达我们的爱?此时大家会普遍认为他们是在“考验我们的极限”。这个短语在训育领域十分流行,通常用来为家长强加更多更严厉的限制作辩护。有时,这种孩子考验家长的理论甚至还会成为惩罚孩子的正当理由。不过我的看法是,孩子用表现不当来“考验”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即我们爱的无条件性,或许他们是在用不能被接受的行为方式来看清我们是否会停止接受他们。

我们的反应须是顽固地拒绝“上钩”。我们必须消除他们的疑虑:“无论你做了什么,无论你怎样困扰我,我都永远、永远、永远不会停止爱你。”我们当然可以这么直说,但也必须要做到身体力行。无条件养育的家长会时常让孩子感到安心,尤其是与孩子出现冲突时,会让孩子知道他们对自己有多重要。当孩子的行为不那么可取时,这些家长会指出该行为是暂时的,且并非出于孩子的本性,不会真的影响他们对孩子的了解和爱。(顺便提醒大家,强调我们爱的无条件性不同于用表扬取代批评这种更传统的养育建议。正面强化不会抵消负面评价,因为问题出在“评价”本身。详情稍后阐述。)

这些建议,一如“无条件接受”的整体思想,同样也适用于教育工作者。帮助教师将教室转变成“关爱社区”的教育心理学家玛丽琳·沃森一再强调学生感觉被信任和认可的重要性。一名教师可以明确认定某些行为是错的,但仍能提供“一种深刻的安心感——让学生确信她依然关心他们,不会惩罚或放弃他们,即使(他们的行为)非常糟糕”。这种立场会让学生“显现其最佳动机”,因而给予他们“反思并自发从事补偿性道德行为的空间和支持”,也就是说在做错事后找出如何让事情变对的方法。“如果我们想让学生信任我们是关心他们的,”她总结道,“那么我们就需要表现出关爱,并不要求他们表现乖乖、取得成绩作为回报;不是说我们不想要或不期待他们行为规范,而是说我们的关心和关爱并不依赖于此。”

沃森指出,如果能够牢记学生行为的原因,那么即使学生经常表现得没有礼貌或挑衅好斗,我们也会更容易保持以上立场。关键是教师要思考学生(情感方面)有什么未被满足的需要。这样,她就可以看清“调皮捣蛋、危险凶恶外表下那敏感脆弱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与家长一样,都要清醒地将这种“挑衅”看做是孩子在考验成年人是否会撤销对他们的关心。

一位教师在面对一个特别淘气的学生时,选择在他旁边坐下来对他说:“你知道吗?我真的、真的特别喜欢你。你可以一直做这样的事,这不会改变我的想法。我觉得你好像是在设法让我不喜欢你,但这没用。我永远不会不喜欢你。”这位教师补充道:“从那之后很快,我不是说立即,他调皮捣蛋的行为就开始减少了。”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无条件接受不仅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也是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的有力且有用的方式。(当然,我们在表达“让孩子放心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爱他们”时的真诚感是很重要的,没有什么比从书上找出一段话空洞地背给孩子更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