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声称的“选择”并不意味着允许孩子有更多话语权,而是以此责备孩子故意决定做错事。“你选择了打破规矩”,这句话意味着家长用“选择”一词给孩子当头一棒,也为家长的惩罚性反应开脱。难怪用这种方式说话的人实际上更爱使用惩罚及其他以权力为基础的干预手段。
轻率地坚称孩子会选择表现不当的成年人,很像是宣布穷人只能怪自己的政治家。两者都忽视了个人责任之外的潜在相关因素,尤其是低龄儿童,进行选择的必要条件——做合理决定的能力或冲动控制力——尚未发育完全。(考虑到这些局限的家长会倾向于试图帮助孩子发展相关技能,而非惩罚和责备孩子。)家长和政治家的“选择”归因论还有第二个类似之处,即持有该理论的人会从这种思维中受益,他们不需要反思自己的决定和需要,比如,家长只需劝慰自己是孩子“选择”了发生的事情。
有时是“选择”的概念,而不是这个词语被误用。有时家长假装让孩子做决定,实际上自己保留了真正的决定权。这种“伪抉择”有三种常见形式,可悲的是,它们统统可以在育儿书籍中找到,当作家长应该怎么办的范例。
第一种伪抉择是,家长提出哄骗性问题,诸如:“你想现在洗碗?还是在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播出时洗?”这里的问题并不只在于选项被削减成了两个,而是其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选择。显然,孩子不想错过他喜欢的节目。家长其实是在说“现在就洗碗,不然我就不让你看电视”,或者更泛泛的说法是“做我叫你做的,不然我就惩罚你”。选择的语言被用来伪装实质上的威胁。
第二种伪抉择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欺骗发生在孩子做了被认定为不恰当的行为之后。家长宣称将施加惩罚手段,却将其描述为是孩子自找的,例如:“你已经选择了暂停(隔离)。”这句话受某些家长欢迎,是因为它似乎可以解除家长对将要做的事情的责任感,而这根本上就是不诚实和操控。通过对事实的重新定义,在惩罚的伤口上再撒一把心理游戏的侮辱性盐巴,孩子事实上是在被告知是他们想要被折磨。“你已经选择了暂停(隔离)”是一个谎言,家长真实在表达的是“我已经选择了孤立你”。
上述伎俩的山寨版还包括诸如“不要逼我打你屁股”、“不要逼我将你赶回房间”、“不要逼我没收你的零花钱”……这些话,事实上都是假装让孩子为家长“被迫”诉诸惩罚手段负责。看看有多少家长虔诚地宣称孩子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时甚至在孩子还没到年龄时——实际上却歪曲事实以逃避为他们的行为负责任吧。(“别瞪我!是我的孩子逼我对他做坏事的!”)
最后一个版本的伪抉择是,家长走过场地让孩子做选择,但又明确每种选择必须导致什么后果。有些选择可以被接受,有些则不能,家长期待孩子能弄明白家长想让他做什么——如果孩子还想有机会再做“选择”的话。(“我觉得你还没成熟到可以自己决定这些事”意味着“你没有选择我想让你选择的事。”)与其做这种猜字游戏,还不如告诉孩子“我要替你选”,至少这很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