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引言中提過,就某些層麵而言,以上所呈現的精神分析過程並不完全符合過去的典型。然而,理查的素料與我的詮釋,皆闡述了我在分析潛伏期與前青春期兒童時所使用的基本技巧原則。因此,我認為本書是《兒童精神分析》的續集,對於學習精神分析,特別是兒童分析的學生來說,應該有所幫助。事實上,這也是我出版此書的主要目的。
我在注記中一再指出,某些發展上的進步確實已經不複存在。我仍然認為這些進展相當具有價值,因為即使這些進展無法完全確立,仔細探究每個過程仍是分析師的主要工作之一。一項分析的整個過程必定包含了這些改變,即使是為期更長的分析過程也是如此。分析師唯有借著密切注意這些變動並且加以分析,才能夠達到修通的目的。也就是說,分析師不僅要詮釋新的素材細節,也要在新的領悟產生的當下處理焦慮內容與形式上的變化。
我會從一個角度來看這個短期分析所帶來的影響,那就是被害焦慮的減輕與內化過程和認同有關。借由分析與內在客體及摧毀衝動有關的焦慮,我得以一再地減輕理查的被害焦慮。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理查的進展與他和好客體之間的關係改善有所關聯,而我確信這基本上適用於每個案例,也能夠帶來持久而良好的轉變。我清楚地說明過,理查所愛的客體是理想的“淺藍色”母親,而他和分析師之間也有類似的關係。理想化必定與不同程度的被害感連結在一起;當理查與理想母親及分析師之關係的被害性質顯現出來時,就是分析有大幅進展的跡象。在分析理想化與被害感這兩種層麵的過程中,我也發現理查與母親的關係不完全是建立在理想化上;就某種程度而言,他對母親的信任與愛變得更為穩固。然而,被害焦慮與分裂過程也一再喚起理想化的需要。這些焦慮減輕之後,與母親這個原初好客體的關係就會更加穩定。再者,針對具有強烈偏執特質的俄狄浦斯情結所做的分析,讓他能夠更深切地感受到對父親的愛,這也再度減輕他對其他人的疑慮與被害焦慮;同時,他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以及客體關係都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