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發燒不用慌 寶媽用藥有妙方

第一節 食飲有節的正確做法

字體:16+-

《說文解字》對“節”的解釋是:

竹約也。約,纏束也。竹節如纏束之狀。

飲食有節,顧名思義,即無論吃飯喝水都要適度,有節製,吃到七八分飽應是剛剛好。

進一步的意思則是指飲食的節奏。飲食的節奏至少可分為大節奏和小節奏。所謂大節奏,就是一年四季農作物的節奏,通俗說就是地裏產什麽就吃什麽,即所謂的順應天時吃時令食物。小節奏就是一天的攝食節奏,一日三餐要有相對固定的時間點,到什麽點用什麽餐,經常“廢寢忘食”或“加餐夜食”的人就沒有遵循飲食節奏。

主食是大小節奏的基調,無論春夏秋冬,早中晚餐,都應以主食打底。最複雜也是最難理解的一層是食物的搭配和調和節度,中國人的飲食不是隨意搭配的,而是用酸甜苦辣等不同口味的食物調和出色香味美、有養身養神作用的佳肴。中國人獨有的飲食文化講究的是“五味調和”,根據不同食物的營養和不同人體的需求進行調和,最大限度地讓食物的精華為人體所用。

所以,“飲食有節”應該包括饑飽適度、順應天時、五味調和三層境界。

一、饑飽適度:食不過飽,健康最好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就認為“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教育家孔子也主張“食勿求飽”。

一千五百年前,唐代醫家“妙應真人”孫思邈說得更全麵,“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還道出了個中緣由,即“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所以要少食多餐,不過饑過飽,要“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因為多食不消化,不僅無益,反而傷身。

怎樣才算是不過饑過飽呢?孫真人說了“當欲令如飽中饑、饑中飽耳”,大概就是現代所說的七八成飽。過饑過飽都會對身體造成損傷,“蓋飽則傷肺,饑則傷氣”。相傳孫真人活到141歲才仙遊,百餘歲時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孫真人之所以如此長壽,得益於其飲食有節的養生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