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許多名流雅士均嗜茶,
且以能品閔茶為榮,
以結交閔汶水為幸,
以與閔汶水交往所獲得的閑雅為趣。
對“工夫茶”三字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乾嘉年間俞蛟的《夢廠雜著·潮嘉風月》。俞蛟(1751—?),乾隆、嘉慶間曾在南北各地做幕僚,足跡遍及各省,記所到各處風土人情匯編成書。他在書中記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致。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致,類非近代物。然無款誌,製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則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製皆樸雅。壺、盤與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接著,俞蛟又記錄了其時工夫茶的沏茶情形:“泉水貯鐺,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複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非拇戰轟飲者得領其風味。”文中可見,清代乾、嘉時期工夫茶的器具有細白泥爐、鐺、紫砂壺、花瓷杯盤、小茶杯數隻等,且以“舊而佳者,貴如拱璧”。
1990年,福建漳浦縣南坑村清代藍國威墓中出土了一批茶具。藍國威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貢生。這批茶具包括陳鳴遠製紫砂壺、清代彩繪山水人物白瓷茶盤、“若琛珍藏”青花白釉茶杯、錫製茶葉罐。其中陳鳴遠製紫砂壺口徑、底徑均為5.6厘米,腹徑8厘米,通高5.2厘米,可見其壺容積不大。茶杯四隻,底款書“若琛珍藏”,其口徑6.7厘米,底徑3厘米,高3厘米,非常小巧。這批文物被專家確定為在雍正、乾隆之間燒製的。2005年,福建漳浦又出土了一批乾隆晚期至嘉慶年間的墓葬文物,其中有青釉茶盤一隻,亦有“若琛珍藏”款小杯四件,朱泥孟臣小壺一把,此件朱泥小壺的壺底有“明月清風客,孟臣製”行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