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點茶器

清代瓷業盛,茶器亦繁榮

字體:16+-

百姓蓋碗瀹泡飲茶的方式在晚清、

民國盛行,此景在那時的茶館、

戲院等休閑娛樂場所隨處可見。

茶齋外景

清朝建立後,清政府於順治二年(1645)廢除了手工業中的“匠籍”製度。此時景德鎮作為全國陶瓷的中心,生產條件和製瓷技術更加全麵成熟,陶瓷作坊數量迅速擴張,規模擴大,生產能力得到再次提高。清代,傳統的青花瓷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彩繪瓷突飛猛進,品種繁多、造型豐富、釉彩繽紛;琺琅彩、粉彩創燒成功,顏色釉瓷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自元代以來,青花瓷一直在瓷器生產中占主導地位。到了康熙年間,青花繪畫熟練地掌握了分水技法,墨分五彩,濃淡相宜,令畫麵展現出了豐富的層次。康熙五彩繼承了明代五彩的傳統技法又加以改進,尤其是釉上藍彩與黑彩獨占鼇頭。琺琅彩別稱“瓷胎畫琺琅”,是清宮禦用品種,創於康熙年間,用白瓷做胎,然後施琺琅彩料燒製。草創於康熙後期的粉彩,在雍乾兩朝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粉彩是在五彩與琺琅彩的影響下而產生的釉上彩品種。《陶雅》記:“康熙彩硬,雍正彩軟,軟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紅為淡紅,綠為淡綠,故曰軟也。”粉彩一般是先在高溫燒成的白瓷胎上勾勒出需要畫的圖案輪廓,然後在其上添一層叫作玻璃白的物質,再把彩料施於這層玻璃白之上,入窯燒造。彼時物阜人豐,景德鎮出現了“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陶業盛況,清代製瓷業所取得的這些成就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了茶器之上。

入清,烏龍茶誕生在了武夷山,黃茶工藝也出現了明確的文字記載,光緒年間名山縣(今雅安名山)知縣趙懿在其《名山縣誌》中對蒙頂黃芽的炒焙與用紙包裹茶葉進行悶黃的相關環節做了詳細記錄:“歲以四月之吉禱采,命僧會司,領摘茶僧十二人入園,官親督而摘之。盡摘其嫩芽,籠歸山半智炬寺,乃剪裁粗細,及蟲蝕,每芽隻揀取一葉,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紙裹葉熨釜中,候半焉,出而揉之,諸僧圍坐一案,複一一開,所揉勻攤紙上,弸於釜口烘令幹,又精揀其青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白、綠、黃、青、紅、黑六大茶類如繽紛多姿的花朵一同綻放在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