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點茶器

賦茶誰最先,厥傳惟杜育

字體:16+-

茶史上,正是《荈賦》

第一次係統地描述了

茶葉的生長環境、

秋茶的采摘情況、

烹茶時水跟茶器的選擇、

品茗鑒賞的全部過程。

從戰國、秦到漢魏六朝,茶從藥食同用發展到民間普遍的茗飲與食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在下葬時間不晚於公元前168年的辛追墓中出土了一箱竹篾包裝的黑米狀的小顆粒。研究確認,黑米狀的小顆粒是茶,墓葬中刻有“一笥”的竹簡,意為“一箱茶”。西漢宣帝神爵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9年,在四川資陽人王褒寫的《僮約》中,茶已經變成市場上的商品了。《僮約》中已經出現了“膾魚炰鱉,烹茶盡具”“牽犬販鵝,武陽買茶”的字樣。“武陽買茶”的意思是說王褒讓家裏的用人趕到鄰縣的武陽就是現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地區去買茶葉。“烹茶盡具”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個角度是說烹茶待客的時候需要洗幹淨所有的器皿,另一角度是說烹茶的時候要器具齊全。無論哪種解釋,都能夠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那時候的人們已經開始有意識地用器具來專門侍弄茶葉了。西漢司馬相如《凡將篇》裏記錄了十幾味中藥:“烏啄,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蘖,蔞,芩草,芍藥,桂,漏蘆,蜚廉,雚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其中的荈詫就是茶,這是我國在漢代把茶作為藥物的最早的文字記錄。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的東漢華佗在《食論》裏說:“苦荼久食,益意思。”西晉孫楚《出歌》說:“薑桂荼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明末清初思想家、經學家顧炎武有一本代表作《日知錄》,他把這部書比作“采銅於山”,自言“平生之誌與業皆在其中。”《日知錄》裏記道:“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亦說:“茗飲之法,始見於漢末,而已萌芽於前漢。司馬相如《凡將篇》有:“荈詫,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