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點茶器

草木灰釉出,原始瓷器現

字體:16+-

在燒陶的過程當中,

燃燒材料樹木枝幹跟

幹草產生的灰落在了

陶胚子的表麵,

這就是自然落灰現象。

《墨子》載:“昔者夏後開[1]使蜚廉折金[2]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鼎成三足而方……以祭於昆侖之虛。[3]”在夏代,夏後啟讓蜚廉到山裏去開采銅礦,在昆侖陶鑄,鼎鑄成後用它來祭祀神仙。古文字學家、訓詁學家於省吾先生在 《雙劍 諸子新證·墨子三》中釋:“陶謂作範,鑄謂 金。凡古代彝器,未有不用範者,近世所發現之商陶範,固所習見。”

陶鑄的成功使用直接導致了青銅器在其後千餘年的長足發展,在夏代,進入了我們常說的“中國青銅時代”,標誌著人類的文明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包括了夏、商、西周、東周在內的曆史時期,期間人們開始大量使用青銅製造兵器、禮器、炊器、食器、酒器、飲器、樂器……相比陶器,青銅器堅硬、耐用且不吸水,這種新型金屬材料鑄造工藝的興起使得陶器的使用不斷減少。青銅器的進步與更新,對其時製陶工業的不斷完善亦有反哺作用。

甗,上甑下鬲的聯體器,上部用以盛物,下部用以盛水,中間有箅可以通蒸汽。三聯青銅甗是一灶數眼的炊具,可同時加工數種食物。

爵,斟酒器,有點公道杯的影子了。

觚,飲酒器。茶杯的先祖。

盉,盛酒器、盛水器。柄、足、流、蓋俱全,執壺、紫砂壺的遠祖。

據考古測定,早期陶器的燒結溫度都在1000°C以下,所以有那麽句話叫作“千度成陶”。隨著陶窯結構的進步、燒造技術的發展,窯內的燒成溫度逐步達到了1200°C,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我國勞動人民就創造出了原始的瓷器。[4]一般說來,瓷器區別於陶器的特征有四:其一,瓷原料中三氧化二鋁的含量高,三氧化二鐵的含量低,所以瓷器的燒造耐得住高溫,且胎質呈白色;其二,瓷器燒成溫度至少在1200°C以上,這樣的高溫下,瓷體結構致密,不吸水分,不吸收氣味,敲擊其身有清脆的金石之音;其三,瓷器表麵有釉,胎釉結合緊密;其四,瓷器胎骨有透光性,陶器無透光性。反觀陶器,我們知道它的燒成溫度在1000°C,它的胎質粗疏,無釉,吸水率高、易吸收氣味,敲擊其身發出啞然沉悶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