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中文大師寫作課:跟著中文大師學寫對話

父親的病

字體:16+-

魯迅

探索思考

對魯迅而言,父親由病到死是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這篇文章中,他以看似冷靜的筆調訴說著為父親治病的整個經過,還特別突出了兩個“名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展現了當時的人情冷暖與世態炎涼。

閱讀批注

大約十多年前罷,S城中曾經盛傳過一個名醫的故事:

他出診原來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閨女生急病,來請他了,因為他其時已經闊得不耐煩,便非一百元不去。他們隻得都依他。待去時,卻隻是草草地一看,說道“不要緊的”,開一張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錢,第二天又來請了。他一到門,隻見主人笑麵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藥,好得多了,所以再請你來複診一回。”仍舊引到房裏,老媽子便將病人的手拉出帳外來。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沒有脈,於是點點頭道,“唔,這病我明白了。”從從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藥方紙,提筆寫道:

“憑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麵是署名,畫押。

“先生,這病看來很不輕了,用藥怕還得重一點罷。”主人在背後說。

“可以。”他說。於是另開了一張方:

“憑票付英洋貳百元正。”下麵仍是署名,畫押。

這樣,主人就收了藥方,很客氣地送他出來了。1

1 將諷刺寓於事

病人生了急病,“名醫”不耐煩下開出高價出診費,到了卻隻是“草草地一看”;病人連脈都沒有了,“名醫”仍舊能從從容容地寫藥方,收診費。作者以冷靜的筆調為讀者講述了一個“名醫”的荒誕故事,令讀者真實地感受到這位“名醫”的貪婪和故弄玄虛的做派,產生了極為強烈的諷刺效果。作者這樣的敘事方式比直接斥責更能增強語言的表達力,可謂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