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中文大師寫作課:跟著中文大師學寫幽默感

手把肉(節選)

字體:16+-

汪曾祺

探索思考

從標題可知這是一篇與“吃”有關的文章。描寫美食大多少不了寫到做法、品相、味道,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和記憶,來看看文學大師汪曾祺先生對於“吃”的表現和那些常見的寫法有什麽不同。

閱讀批注

蒙古人從小吃慣羊肉,幾天吃不上羊肉就會想得慌。1蒙古族舞蹈家斯琴高娃(蒙古族女的叫斯琴高娃的很多,跟那仁花一樣的普遍)到北京來,帶著她的女兒。她的女兒對北京的飯菜吃不慣。我們請她在晉陽飯莊吃飯,這小姑娘對紅燒海參、脆皮魚等等統統不感興趣。我問她想吃什麽,“羊肉!”我把服務員叫來,問他們這兒有沒有羊肉,說隻有醬羊肉。“醬羊肉也行,鹹不鹹?”“不鹹。”端上來,是一盤羊腱子。小姑娘白嘴把一盤羊腱子都吃了。問她:“好吃不好吃?”“好吃!”她媽說:“這孩子!真是蒙古人!她到北京幾天,頭一回說‘好吃’。”

1 提示中心

本文的主題中心是吃羊肉,開篇第一句點到了作者將要寫到的幾樣素材:蒙古人、羊肉以及蒙古人對羊肉的特殊情結。讓讀者對文章主要內容有了一個基本的把握,也為隨後寫“蒙古姑娘空口吃羊腱子”的事例做了鋪墊。

蒙古人非常好客,有人騎馬在草原上漫遊,什麽也不帶,隻背了一條羊腿。日落黃昏,看見一個蒙古包,下馬投宿。主人把他的羊腿解下來,隨即殺羊。吃飽了,喝足了,和主人一家同宿在蒙古包裏,酣然一覺。第二天主人送客上路,給他換了一條新的羊腿背上。這人在草原上走了一大圈,回家的時候還是背了一條羊腿,不過已經不知道換了多少次了。2

2 引用逸聞逸事

作者為了表現“蒙古人非常好客”這一特征而講述了這個故事。故事裏的客人和陌生的主人們之間仿佛有著天然的默契,都自覺地共同遵守著一個約定似的,反映出族人之間的團結和凝聚力。故事裏的主客都沒有姓名,這使得這個故事具有一絲傳說色彩。作者通過敘述這則逸聞傳說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底色,為“吃羊肉”這件事增加了一點信仰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