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畫藏美:中國畫中的博觀雅賞

二 一縷沉香

字體:16+-

宋代丁謂說:“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焚香最初是為神明而奉。當焚香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焚香不僅有防黴、防潮、驅蟲、除味的功效,更有提神醒腦、靜心清神的作用,所以文人們常在讀書寫字時焚香左右。焚香漸漸成為文人的一大雅事,焚香能怡情養性,文人把香當作是修身養性之物,將焚香作為修行的一種途徑。在心煩意亂之時,焚一縷清香,溫和甘美的香氣足以令人平心靜氣。每當讀書時,聞著幽眇的香氣,或能忘卻周遭的煩擾,回歸內心的平靜。

自漢代起,出現了各種香材混合的方法,稱之為合香。古代的香料不似現在形狀規整的線香、盤香。品質上乘的香料多為香粉、香屑、香條、香餅。古人焚香,香具必不可少,它同時也可作為陳設,為文人的書齋生活平添幾分情趣。香爐、箸瓶、香盒、香篆等卻是古畫中常被描繪的器具。

香爐乃為焚香用器,用以祀神、供奉、熏衣等。香盒,或曰“香合”,則是儲放香粉、香餅或香條的盒子。香爐與香盒都是極為重要的香具,李嵩的《焚香聽阮圖》就描繪了香爐與香盒。該畫表現的是夏日園林裏,士人悠閑地坐於榻上,聆聽一仕女撥阮,而其他仕女則焚香、拈花、持扇的場景。夏日聽雨、冬日賞雪乃是雅事,古人在如此怡情養性之事上還是少不了香的陪伴。畫麵中,文士倚坐在藤編軟屜的榻上,一仕女持扇,揮扇時帶起徐徐的風,使得撥阮仕女衣帶在微風中拂動。夏日炎炎,高溫難免令人心浮氣躁,焚香時散發出的清芬之氣能撫平心浮氣躁的情緒。畫上最右側的仕女正彎著上身,右手拿著香料,兩隻手指撚起香餌,左手拿著朱紅色的香盒,正在投放香料,方幾上放置著三足鼎式爐,庭院中漂浮著悠悠的香氣,令人好不愜意。《焚香聽阮圖》中所繪的是香爐與香盒的組合,小巧精美的香盒中放置香料,其淡雅的芳香使人內心平靜寧和,深受文人的喜愛。香爐與香盒在宋畫中經常以組合的形式出現,常被放置在香幾、書案之上,如馬遠的《西園雅集圖》、劉鬆年的《秋窗讀易圖》都有類似的陳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