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畫藏美:中國畫中的博觀雅賞

一 茶席閑畫

字體:16+-

“茶”,上為“草”下為“木”中寫一“人”字,便注定了茶事必然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一場因緣契合。茶葉為矮樹的嫩芽,是大自然的饋贈。古人的鼻子真是靈,這芽兒都能聞出香來,還能尋得方法,通過各種加工變成人間至味。

《說文解字》中提及:“苦荼也。從艸餘聲。”我國有著幾千年的農耕文明,這一曆史也沉澱出我們與大自然為伴,與萬物共生,和自然和諧共處的民族情懷。而茶的美也因此被我們發現,心靈手巧的人們用炒製、烘焙的方法使得茶香倍濃,更易保存,便於運輸,使不在茶山的人也可以嚐到這份滋味,這樣的智慧不可謂不巧妙。跋山涉水的美味,人們十分珍視,承載這份珍視的器皿則要數人們智慧的結晶——瓷器了,香茶美器,愜意愜意!這等美妙悠哉的時刻,文人騷客自然不會放過,借著茶香從古至今地高談闊論一番,再賦詩一首、畫一幅畫才對得起這天地人和之境。這樣的環境中醞釀出的茶道精神儼然成了一種文化符號留存在國人心中,隻需茶香一縷便悠然登場。

酒壯英雄膽,茶引文人思。陸羽《茶經》中說:“茶之為用,性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也正因為茶的性情與人的品德息息相關,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常與茶、墨結緣。潺潺流水、一座小亭、一輪明月、一把琴、一幅畫、一首詩、一壺茶、一群知己好友,這樣的場景有個好聽的名字——雅集。這樣的雅集也造就了諸多優秀的詩詞與畫作。

宋徽宗的《文會圖》表現的是宮廷茶宴雅集圖景,集會上人頭攢動,極為熱鬧。人群聚集在溪山之下,宴會上瓜果芬芳,觥籌交錯。其中朝堂文官九位,圍著大方席桌而坐,或舉杯交談、或獨自沉思,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畫中左側另有高士散立其中,神態悠然,像是不問朝堂世俗隻尋著茶香過來品茗的人。在一旁的茶幾上,侍者在爐火旁忙碌,煮水、烹茶、分茶。而畫麵右側則有題詩:“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猶喜見文雄。”簽押“天下一人”,另有蔡京題詩:“臣京謹依韻和進:明時不與有唐同,八表人歸大道中。可笑當年十八士,經綸誰是出群雄。”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開文學館,聘賢才杜如晦、房玄齡、於誌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十八人,命閻立本畫像,褚亮作讚,題十八人名號、籍貫,稱十八學士,藏之書府,時人傾慕,謂之登瀛洲。